“奔驰CEO:竞争高强度,我们在中国可不‘天真’。” 明知中国市场百余家车企贴身肉搏的残酷,德企却拿出了硬核加码的底气:2024年重点新能源城市超级充电站已密集落地,2026年千站万桩、超7000根超充桩的规划箭在弦。奔驰与宝马以50:50股比组建合资公司,砸下真金白银卡位补能赛道,这场跳出价格战的布局暗藏深层算计,更拉开了全链条生态博弈的序幕。 这绝非简单资本投入,而是瞄准中国消费者“补能不便”的核心痛点,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攀升,补能体系完善度直接影响购车决策,德企此举精准戳中竞争关键。 这种布局并非孤立。奔驰2023年已在成都、佛山落地全球首批超级充电站,截至2024年初,中国区接入超50万根公共充电桩,覆盖340多个城市及高速快充网络。 宝马也不甘落后,全国632家授权经销商均配充电设施,接入超60万根公共充电桩,还投建了54座开放超级充电站。 “合资共建+各自补位”的模式,既整合资源降本,又抢占先发优势,足见其“不天真”源于对市场需求的深度调研。 补能布局已与产品销售形成正向联动。2023年奔驰在华推出9款纯电车型,交付量同比翻番;宝马纯电车型交付10万辆,同比增长超138%。 这组数据打破“德企新能源转型滞后”的刻板印象,印证补能体系的拉动作用,德企早已看清,中国市场的竞争不是单纯价格战,而是购车到用车的全链条服务比拼,把握消费者对补能体验的需求,正是“不天真”的核心。 从政策层面看,德企的布局精准踩中中国新能源发展节奏。中国官方强调补能体系是产业重要支撑,其超充网络建设既契合“十纵十横两环”高速快充规划,也享受相关政策支持。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也提到,中国市场竞争已进入“生态战”阶段,融入本地产业生态才能占据主动,德企深耕补能领域,正是着眼长期价值而非短期销量波动。 这背后更是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优势的认可。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2023年底公共充电桩数量已超370万根,产业链配套优势无可比拟。 奔驰、宝马的合资项目采用中国本土建设团队与技术标准,还向所有品牌开放,既避免资源浪费,也让德企深度嵌入中国生态,呼应了康林松“拒绝贸易保护主义”的表态,闭门造车只会被淘汰,融入本土才能共享红利。 说到底,康林松口中的“不天真”,是对中国市场竞争逻辑的深刻理解:这里的较量早已是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的全链条比拼。 德企跳出价格战内耗,从补能生态破局,用开放共建应对挑战,既站稳了脚跟,也印证了中国市场的魅力,只要读懂市场、融入生态,就能找到发展空间。 这种“竞争中合作、合作中共赢”的模式,也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