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沙特联手建稀土工厂,中国稀土产业链技术会被破解吗? 11 月 19 日,美国最大稀土生产商芒廷山口材料公司官宣,要和沙特合伙建全链条稀土工厂,沙特占股 51%、美国占股 49%,产品专供两国还出口盟国。 这消息一出,很多人疑问,难道中国攥了这么多年的稀土产业链技术,要被美沙联手破解了? 先说说这事儿的背景,美国对稀土的执念早就藏不住了。 这些年美国一直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毕竟稀土是军工、新能源、芯片产业的 “味精”,少了它,F-35 战机的发动机造不出来,新能源汽车的永磁电机转不起来,就连高端芯片的精密元件都没法生产。 之前美国拉着澳大利亚、日本搞 “稀土联盟”,折腾了好几年也没成气候,核心问题就是过不了技术关。 中国的稀土产业链可不是一天建成的。从稀土矿开采,到分离提纯,再到深加工成稀土永磁体、稀土催化剂,整个链条的核心技术,咱花了几十年才吃透。 就说分离提纯这一步,中国企业能把纯度做到 99.99% 以上,这个精度意味着导弹制导能精准到米级,而美国目前的技术最多只能做到 99.5%。 别小看这 0.49% 的差距,反映在产品上就是天壤之别,之前洛克希德・马丁就因为缺高纯度稀土,导致 120 架 F-35 战机交付延期,这就是最真实的差距。 美沙这次合作看着唬人,全链条生产的口号喊得响亮,但实际操作起来全是坑。 首先得解决原料问题,沙特本身稀土储量不算突出,已探明储量还不到全球的 1%,就算能从其他国家进口矿砂,也得先解决开采和运输的难题。 美国芒廷山口虽然有稀土矿,但之前一直是把原矿运到中国加工,自己根本没有成熟的分离提纯产能,这可不是建个工厂就能凭空拥有的技术。 再看核心的分离技术,这玩意儿不是靠买设备就能搞定的。稀土元素性质极其相似,17 种稀土元素要一一分离开,需要复杂的萃取工艺和精准的配方,甚至连搅拌的速度、温度的控制都有严格要求。 这些技术细节是中国企业在无数次实验中摸索出来的,光靠模仿设备根本学不会。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稀土分离领域拥有全球 60% 以上的核心专利,美沙工厂就算想绕开专利壁垒,也得花大量时间和资金研发,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实现。 还有环保这个绕不开的坎。稀土分离过程会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处理这些污染物需要专门的环保技术和设备。 中国企业经过多年升级,已经能把污染物排放控制在极低水平,而美国和沙特在这方面的经验严重不足。 之前美国本土的稀土工厂就因为环保不达标被关停过,沙特虽然有钱,但缺乏处理稀土污染的成熟技术,真要搞全链条生产,光环保投入就是一笔天文数字,能不能达标还是个未知数。 从产业配套来看,美沙工厂也差得远。中国的稀土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配套体系,从上游的矿开采设备,到中游的分离萃取药剂,再到下游的深加工企业,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集群。 而美沙合作相当于从零开始,不仅要建主工厂,还得配套建设药剂厂、环保设施、物流体系,这些都需要长期积累,不是靠资本就能快速补齐的。 所以说,美沙联手建稀土工厂,根本算不上破解中国的稀土产业链技术。 未来中国只要继续守住技术优势、完善产业配套,就不用担心被超越,毕竟在稀土这个领域,技术和经验才是最硬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