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被永久开除党籍的国歌词作者田汉,在狱中结束了70载的生命,过了7年,

孔甲丙今说史 2025-11-21 18:51:32

1968年,被永久开除党籍的国歌词作者田汉,在狱中结束了70载的生命,过了7年,他的妻子才得知,大家都说他走得冤,妻子却说:“他有福气啊。” 田汉189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县一个穷苦农家。从小家里穷,父亲早逝,母亲靠纺纱织布养活他和兄弟们。他六岁进私塾,衣服补丁摞补丁,但脑子特别活络。老师出对子,他总能对得上,赢得大家称赞。九岁时母亲想送他出家,他不肯,坚持要娶表妹易漱瑜。那姑娘家境好些,从小和他玩得来。后来他考上长沙师范,校长徐特立见他可怜,亲自资助学费和蚊帐,让他能安心读书。这份帮助他一直记着。 1916年田汉去日本留学,刚到没多久听说易漱瑜要嫁人,他急忙回国,拉着她私奔东京。在那里他接触西方戏剧和新文艺理论,觉得戏剧能反映社会问题,表达老百姓心声。回国后他们办《南国》杂志,推广新文艺。易漱瑜生病去世后,他伤心但没停下创作。1920年代在上海,他组建南国社,上演新话剧,像《苏州夜话》这样的作品,让观众看完直抹眼泪,觉得戏剧不光是娱乐,还能戳到心里。那时候文艺界挺单调的,南国社一搞,就带起话剧风潮,大家开始通过戏剧了解世道。 1930年田汉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当领导成员。他的剧作开始写工人苦难和反抗,把新思想放进台词里。1932年入党,任左翼剧联书记,用剧本传递信息。1934年他写《风云儿女》,改成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了国歌。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写的是抗击日本侵略的决心。这歌很快就传开,士兵战前唱,学生游行唱,乡村老人也哼,真的把全国人的抗战热情点燃了。 抗战全面爆发后,田汉更忙。他写《卢沟桥》,展现日军侵华事实,巡演时观众看后很多人报名参军。1937年他发起戏剧界抗敌协会,带剧团到部队表演,战士们看完士气高涨。后来他遇见安娥,她懂文艺,性格坚强,两人志趣相投。安娥写《太行山上》鼓舞斗志,田汉写剧本谴责侵略者。1956年安娥中风,半身不遂,田汉每天守着她,喂饭读报,开会时用板车推她去。这段日子虽苦,但两人互相扶持。 田汉一生结过几次婚,早年和易漱瑜感情深,但她早逝。后来和林维中结婚,生了孩子,但婚姻有波折。和安娥结合后,两人共同创作,生活稳定。他还创办戏曲实验学校,当校长,推动戏剧教育。1953年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继续在文艺界发挥作用。他的作品不光有国歌,还有很多话剧和戏曲,像《关汉卿》这样的,至今还在演,影响深远。 1966年12月4日深夜,田汉被带走。他先到安娥床边握手,然后去母亲房间安慰,转身离开。此前他被送去接受教育,多次参加批斗会。8月暂释回家,家里安静,以前客人多,现在少。他坐在葡萄架下,母亲缝鞋底,安娥在藤椅上,他按摩她的手。被带走后隔离在秦城监狱,初期家人能送东西,像母亲送的红苹果,他回纸条说一切好。不久通信断绝。 监狱里田汉糖尿病加重,没药可用。高血压和心脏病并发,他身体虚弱。1968年12月10日,这些病同时发作,他去世,享年70岁。医院用假名登记,骨灰无人领,撒入土壤。七年后的1975年,家人被召集到旧居,得知他已故,并被定性为叛徒,永久开除党籍。房屋封存多年,开门时书籍画作堆积,部分焚烧,其他运走。 大家说他走得冤,安娥却说有福气。因为他的国歌每次奏响,都是对他最好的纪念。1979年田汉恢复名誉,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副委员长廖承志主持,沈雁冰致悼词。遗像从旧资料找来,安娥捧着落泪。骨灰盒里放名章、眼镜、钢笔。他的作品继续流传,《义勇军进行曲》在国庆奥运回荡。

0 阅读:1
孔甲丙今说史

孔甲丙今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