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为什么没有航运能力?很简单,被英国给坑了,印度花大价钱清空淤泥,到头来却发现,恒河最关键的一段——它的出海口和三角洲,属于邻国孟加-拉。 1947年,英国殖民者在地图上随手画下的分割线,只顾着划分宗教族群,却粗暴地将一条完整的水系拦腰斩断。 恒河的上游主体留在了印度,而通往孟加拉湾的黄金入海口,则被划给了当时的东巴基斯坦,也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国,这一笔,直接宣判了印度拥有恒河完整航运权的死刑。 然而,英国人挖的坑还不止这一个,为了把内陆的茶叶和黄麻等资源运出去,英国人确实短暂地利用过恒河的水运,可等到他们铺设的铁路网遍布印度次大陆后,这条河的利用价值就直线下降。 为了省钱,他们在修建跨河铁路桥时,故意把桥洞造得又低又窄,只够当地的小木船钻过去,彻底断绝了大型货船通行的可能,这种实用主义至上的做法,等于提前给恒河的航运潜力上了把锁,等英国人一走,印度即便想补救,也面对着一堆难以改造的既成事实。 除了人为制造的障碍,恒河自身的“脾气”也相当不好伺候,它每年从喜马拉雅山携带下来的泥沙量大得吓人,这些泥沙在平缓的下游不断沉积,让河床一年比一年高。 印度就算投入巨资去挖泥清淤,也像是给一个无底洞填钱,今天刚挖通,明天就被新的泥沙堵上,治标不治本。 河床抬高导致大部分河段水深严重不足,别说万吨巨轮,就是稍微大点的船都可能直接搁浅。 更要命的是,恒河水位随着季节变化极大,雨季时洪水滔天,水流湍急,航行危险,到了旱季,河水又变得浅可见底,连航道都找不着,这种极不稳定的自然条件,让发展全年候的商业航运成了一句空话。 地理和历史的难题,最终演变成了当代印度与孟加拉国之间解不开的政治疙瘩,既然出海口在邻居家,两国坐下来谈合作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但问题是,对于下游的孟加拉国来说,恒河水是农业和民生的命脉,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水量;而对于上游的印度,恒河同样是养活数亿人口的关键水源,更担心合作会让自己失去对这条战略水道的控制权。 双方在水资源分配这个核心问题上互不相让,长期的不信任让任何关于航运合作的提议都变成了纸上谈兵,比起跟邻居没完没了地扯皮,印度宁愿选择成本更高但完全自主可控的铁路和空运。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印度人看待恒河的眼光,在数亿信徒心中,这并非一条普通的河,而是能够洗涤灵魂的“圣河母亲”,每天,无数人在这里沐浴、祈祷,完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仪式。 这种深厚的宗教情感,使得政府在治理恒河时,首要考虑的是环保和其神圣性,比如治理污染、清理垃圾,让河水变得“洁净”。 至于把它当成经济大动脉来搞商业开发,从来都不是主流选项,这导致这条本应繁忙的黄金水道,至今仍在沉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