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小常宝”齐淑芳带领30名演员留美不归,背叛祖国抛弃丈夫,并恶狠狠对

叁号知识局 2025-11-21 15:16:49

1988年,“小常宝”齐淑芳带领30名演员留美不归,背叛祖国抛弃丈夫,并恶狠狠对丈夫说:“在美国刷盘子都比国内赚得多!”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齐淑芳出生在一个锣鼓声当摇篮曲的家庭,大哥大嫂一个唱武生一个唱武旦,打小她就在院子里翻跟头、甩水袖、竖劈叉,身上那股自带的“舞台劲儿”就是从那会儿练出来的。   后来随大哥来到上海,她才算真正走进专业戏校,别人学一小时,她练三小时,冬天压腿压得直掉眼泪,夏天翻腾翻得汗湿头发根。   靠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她很快就成了剧团里最亮的那双眼,十六岁一登台,扮演张月娥那股英气勃发的劲儿,让不少行家都点头。   再往后,《青石山》《白蛇传》《秋江》里她一个个角色扛下来,武打泼辣,唱腔干脆,观众一看就记住了。   真正让她红成“全国脸熟”的,是《智取威虎山》里那个爽利的小常宝,小辫子一甩、眼睛一瞪、嗓子一亮,人一下就活了,活得观众都觉得那不是演出来的,就是从山里冲下来的姑娘本人,唱段传遍大街小巷之后,她算是彻底站稳了“第一武旦”的位置。   事业蒸蒸日上,感情也跟着开花,她嫁给了乐队里的龚国泰,一个做小号和配器的朴实男人。两人看似很般配,一个台前飞腾,一个台后铺路,她登台光芒万丈,他在家里把柴米油盐安排得妥妥贴贴。那个年代的京剧院小日子,虽不富裕,但也算安稳。   直到1980年代时代风吹得越来越大,1988年她带队去美国巡演,本来是文化交流,可对她来说,却像是打开了一扇从未想过的门。   纽约的繁华、百老汇的灯光、艺术家自由创作的氛围,全像是新的诱惑向她涌来,那个月里,她看着美国小剧场里融合京剧唱腔和现代舞的实验作品,看着演员按场次领薪,看着观众排队买票,她心里那根绷了几十年的线,突然断了。   于是巡演结束前一夜,她提笔写下一句“艺术无国界”,随后带着三十多名演员宣布集体滞留。   这一幕无论从哪年的报纸翻出来,都是震得人耳朵嗡嗡响的,国内顿时炸锅,成百上千的骂声扑面而来,“背叛”“出走”“忘恩负义”这些刺耳词语一夜之间铺满街巷。   而当时的龚国泰被堵在家门口的记者炮轰式提问,他不知道妻子为什么会这么做,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下的决心,她后来留下一句狠话:在美国刷盘子都比国内强。这句话传回来,像一刀切断了这段婚姻最后的联系,信寄过去没人回,最后只等来一纸离婚。   然而在美国的现实,与她想象的“自由天地”,差得几条街还不够,她没有身份,没有资源,只能刷盘子、打扫、擦地,靠最基本的体力活撑下去,冬天仓库里排练冷得手脚僵硬,夏天去唐人街发传单拉观众。她靠着那点骨子里的倔强,一寸一寸把京剧往美国土壤里揉。   三年后靠朋友相助,拿到稳定身份,她和丁梅魁成立京剧团,不赚钱的那种,只为了能演。   为了推广京剧,他们开车跑遍美国,从德州乡村的学校,到佛罗里达暴雨天撑伞看戏的三千名观众,一步步,他们闯进林肯中心,登上麦迪逊花园,甚至把《杨门女将》唱到了百老汇,这是梅兰芳之后又一个中国人站上那个舞台,美国媒体说她的表演像魔法一样,能把陌生文化变成熟悉情感。   她在采访里说:“我只是想让京剧走得更远,”台词说得云淡风轻,但国内的人听不进去,对国家而言,她带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整支主力团队,更何况她当年那句“刷盘子”像根倒刺,让很多人多年后想起仍觉得不舒服。   2008年她回国时舞台灯亮起,台下还是有人鼓掌,但也有人记得她的“出走”。她自己倒是从未换国籍,也时常强调“根在中国”,可她选择不回来继续扎根美国,继续用京剧讲中国故事。   齐淑芳的路,走得每一步都让人又疼又叹,她的小常宝让全国人记住她,她的离开让无数人骂她,她的坚持又让京剧在美国落地开花,她像一支被拉得太紧的箭,直直射向自己认定的方向,不回头,也不解释。   这样的人,究竟该怎么评?如果从国家的角度,她确实伤了培养她的集体;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她为京剧在美国留下了举足轻重的痕迹;从个人角度,这一生更像是“赢了舞台,输了生活”。   也许她这一辈子,就是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性格。她的故事里有理想、有挣扎、有争议、有代价,像极了京剧里那些走到极端才有戏的大角色,只是不知道,在她偶尔想起故乡时,会不会也想问一句:当年的选择,到底值不值?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38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