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飞行员刘玉堤在返航途中,无意间发现,自己身下竟有一群黑压压的敌机,足有六七十架! 谁能想到,这场本该平淡的返航之旅,会突然变成一场以一敌百的生死较量。 当时的刘玉堤刚满26岁,驾驶着米格-15战机完成轰炸任务,机翼下的油箱已经亮起了油量警告灯,机舱里的温度低到能呵出白气,冻得他手指都有些僵硬。 他正朝着我方机场的方向平稳飞行,脑子里还在复盘刚才任务中的细节,完全没料到死神会以这样密集的方式突然降临。 刘玉堤不是天生的空战英雄,他的飞行之路满是坎坷。1945年参军时,他还是个连飞机都没近距离见过的农村小伙子,看着战友们驾驶战机翱翔蓝天,他暗自发誓要成为一名飞行员。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白天跟着教官学习理论知识,晚上抱着飞行手册在煤油灯下啃到深夜,就连吃饭时都在琢磨驾驶技巧。 1949年,他终于从航校毕业,成为新中国空军的第一批飞行员,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毫不犹豫地写下请战书,跟着部队跨过鸭绿江。 那时的志愿军空军,无论是战机数量还是飞行员经验,都远不如美军——美军飞行员大多参加过二战,人均飞行时长超过2000小时,而刘玉堤他们平均飞行时间还不到100小时,战机性能也存在差距。但这些差距,从来没让他有过丝毫退缩。 发现敌机的那一刻,刘玉堤的第一反应是握紧操纵杆,心脏猛地一沉。他快速调整高度,将战机隐入云层,透过云层的缝隙仔细观察——六七十架敌机组成密集的编队,像一群贪婪的乌鸦,正朝着我方地面阵地的方向飞去,显然是准备发动突袭。 他下意识地想呼叫战友支援,可按下通讯器按钮才想起,刚才执行任务时,他和编队失去了联系,此刻身边没有任何支援力量。 更棘手的是,他的战机油量已经所剩无几,最多只能支撑20分钟的飞行,要是恋战,很可能会因为燃油耗尽而坠毁。 退还是战?这个问题在他脑海里只闪过了一秒。他想起出发前,战友们互相拍着肩膀说“一定要活着回来”,想起朝鲜战场上被敌机轰炸后的村庄,想起那些冒着炮火运送物资的志愿军战士。 “不能让他们得逞!”他咬了咬牙,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单机闯入敌机群,打乱他们的突袭计划。他知道这是一场豪赌,可作为志愿军飞行员,守护阵地、保护战友,本就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 刘玉堤驾驶着战机,从云层中俯冲而下,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敌机编队。美军飞行员完全没料到会遭遇突袭,编队瞬间陷入混乱。 他瞄准最前面的一架敌机,按下开火按钮,炮弹呼啸而出,敌机当场冒出黑烟,失控坠落。 趁着敌机群慌乱之际,他迅速拉升战机,又绕到另一架敌机的后方,再次开火。短短几分钟内,他连续击落两架敌机,可自己也成了众矢之的——好几架敌机调转方向,朝着他的战机围了过来。 机舱里的警报声刺耳地响起,刘玉堤沉着应对,凭借着娴熟的驾驶技巧,在敌机群中灵活穿梭。他利用米格-15战机的机动性优势,不断变换飞行姿态,避开敌机的炮火,同时寻找反击的机会。 就在他准备攻击第三架敌机时,油量警告灯开始疯狂闪烁,战机的动力也明显减弱。他知道不能再恋战,必须尽快撤离。他猛地拉升战机,朝着云层上方飞去,敌机在后面紧追不舍,炮弹在他身边炸开一朵朵火花。 幸运的是,就在燃油即将耗尽的那一刻,他终于飞出了敌机的包围圈,看到了我方机场的跑道。 他艰难地操控着战机,进行紧急迫降,当战机的轮子接触到跑道的那一刻,燃油彻底耗尽,发动机停止了运转。战友们冲过来打开机舱,发现刘玉堤的额头渗着冷汗,双手还紧紧握着操纵杆,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 这场以一敌百的空战,刘玉堤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精湛的技术,不仅成功打乱了敌机的突袭计划,还击落两架敌机,自己全身而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先后击落击伤敌机8架,成为志愿军空军的王牌飞行员,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那场惨烈的战争早已远去,但刘玉堤等志愿军英雄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 他们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凭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以弱胜强,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这种不畏强敌、敢于牺牲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