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茨宣布:乌克兰将获得远程导弹武器 这一消息让本就紧张的俄乌冲突再添变数。 不同于以往直接军援的模式,默茨强调德乌已合作推进相关项目数月,且会对交付细节严格保密,目的是保持对俄罗斯的 “不确定性”,这种模糊表态背后,藏着各方势力的角力与务实考量。 乌克兰最终会拿到什么样的远程导弹?很多人首先想到德国的 “金牛座” 巡航导弹 —— 这款由德瑞联合研制的武器射程达 500 公里,能低空飞行躲避探测,还能击穿坚固工事,正是乌克兰急需的 “纵深打击利器”。 此前乌克兰多次求购,但德国前政府一直拒绝,担心引发局势升级。默茨上台后解除了援乌武器的射程限制,虽未明确承诺提供 “金牛座”,却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甚至有消息称德国正考虑协助乌克兰完成导弹与战机的适配工作。 不过更现实的情况可能是 “曲线援乌”:德国不直接交付自家库存的 “金牛座”,而是通过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让乌克兰在本土生产性能类似的远程导弹。 德乌已签署价值 57 亿美元的合作协议,这种 “本土生产” 模式既能避开直接军援的敏感争议,又能让乌克兰快速获得战力,难怪被默茨称为 “新型军事工业合作”。 这种合作模式的背后,是德国的战略权衡。一方面,随着美国对乌支持减弱,德国想在欧洲对乌援助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强化与乌克兰的绑定提升自身地缘影响力。 另一方面,德国国内存在分歧,联合政府中的社民党对直接提供 “金牛座” 持谨慎态度,担心引发与俄罗斯的直接冲突,本土生产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内部矛盾。 而默茨坚持不公开细节,正是想通过 “战略模糊” 让俄罗斯难以预判,既给乌克兰争取备战时间,也给自己留有余地。 俄罗斯的反应早已白热化。俄外长拉夫罗夫直言德国 “直接卷入了战争”,梅德韦杰夫更是警告德国已 “再次成为俄罗斯的敌人”,甚至有俄方人士放出 “若俄本土遭袭将打击柏林” 的强硬言论。 这些警告并非空穴来风,一旦乌克兰获得射程 500 公里的导弹,俄罗斯境内的军事基地、补给线都将面临威胁,冲突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但德国显然做好了应对准备,2025 年对乌军事援助已突破 90 亿欧元,居北约国家之首,可见其援乌的决心。 德国的这一决策本质是场高风险博弈。它既想帮助乌克兰提升战力,又试图避免自身直接陷入战争;既想主导欧洲对乌政策,又要平衡国内各方利益。 而乌克兰最终拿到的无论是 “金牛座” 导弹,还是本土生产的 “准金牛座” 武器,都意味着俄乌冲突的纵深打击能力将显著升级。 未来几个月,随着导弹生产与交付逐步推进,欧洲的安全局势将面临更大考验,这场博弈的走向,也将深刻影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