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拒买日本牛肉,磋商刚停,日本议员叫嚣报复:限制中国人入境?中国全面反击启动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公开场合发表涉台不当言论,被中方视为踩线挑衅。话音未落,中日牛肉磋商直接中止,外交场上瞬间变脸,气氛直转冷场。 中方外交渠道正式通知东京,对日本牛肉进口启动贸易调查。不少人以为只是一次“表达不满”的小动作,但接下来的一连串举动,才真叫东京头疼。 与此同时,原本就因核污水事件而冻结的日本水产品进口问题,也没了任何“缓解”的迹象。换句话说,中国对日本的“舌尖准入”彻底收紧,牛肉和水产双双告急。 高市的那番话,直接冲着台湾问题说事,中方不是没给机会,几轮外交接触下来,日方既不道歉也不澄清,还试图拖过风头。可惜中国这次没打算“装聋作哑”。牛肉谈崩,只是第一步。 不少经济分析师指出,中国市场向来对日本农产品有极高依赖,尤其是水产品,这部分市场一旦流失,不是靠欧美那点吃寿司的习惯就能补得回来。而牛肉磋商原本是重启双边关系的一个信号,现在也彻底成了泡影。 面对中国的断然行动,日本国内反应却有些出人意料。不是反思、不是缓和,而是某些议员上纲上线,开始叫嚣“报复”。有右翼议员提出限制中国人入境,甚至有人主张取消对华签证便利政策。这种极端言论迅速在社交平台上发酵,舆论一时炸锅。 不过,经济界和旅游行业的声音完全是另一种画风。毕竟,中国游客是日本旅游业的“金主爸爸”。占整体外国游客消费的三分之一。一旦真像某些议员说的那样“对中国游客关门”,那不是报复,是自残。 这些议员的“建议”并不是日本政府的正式立场,他们代表了一种政治风向。日本国内右翼势力近年来声势渐起,尤其是在台海议题上频频出招,试图将日本拉进中美之间的博弈漩涡。而这次高市早苗的发言,恰恰是这种趋势的缩影。 对比之下,中国方面的反应显得有节有度。中止牛肉磋商、维持水产禁令,都是法律框架下的操作。中方并没有在外交层面失态,也没有夸大冲突,而是明确将问题指向“日本政客的错误言论”,这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了不少理解。 在最近的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会议上,中国常驻代表傅聪直接点名批评日本没有资格成为常任理事国,原因正是其在地区问题上的不负责任态度。这一发言迅速被外媒解读为“中国在联合国正面打脸日本”,不仅是外交层面的回应,也是对日本“入常”野心的实质性打击。 对内,中国展现了对核心利益寸步不让的态度;对外,则通过国际规则和多边机制,正面削弱日本的国际声望。牛肉、水产、联合国,正是三张牌同时打出,形成了合围之势。 如果说水产品禁令是第一击,牛肉谈判中止是第二击,那联合国发言就是公开宣告,日方在台湾问题上的轻率言论已经不再是“内部事务”,而是影响其全球地位的风险点。 这种来自日本右派的“限制入境”言论,不仅不会起到震慑中国的效果,反而会加速日本在亚太的孤立。毕竟,在区域合作越来越讲究稳定和理性的今天,一个靠“嘴炮”处理外交的国家,很难获得真正的信任。 当年荷兰也曾因涉华言论引发大规模投资撤离,最终不得不以道歉换取恢复合作。这次日本若不及时止损,可能走上相似的老路。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背景下,失去中国市场对日本农渔产业的冲击,恐怕不是短期能弥补的。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中国代表:日本毫无资格要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