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

烟雨评社 2025-11-21 10:37:30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 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我最心痛的时刻,不是实验失败,不是论文被拒。”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曾发出这样一声沉重的叹息,“而是我倾注心血、视若璞玉的学生,跑来对我说:‘老师,对不起,我想去金融公司。’”这不仅仅是一位导师的失落,更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警钟。 得先明白这些状元和尖子生为啥这么选,薪资差距是绕不开的现实。金融圈的起薪早就成了就业市场的 “天花板”,清华经管学院的应届生进顶尖投行、对冲基金,起薪能轻松突破 50 万,厉害点的百万年薪也不新鲜。 2015 年有个文科状元毕业后去了摩根士丹利香港分部,刚入职就拿 80 万起薪,成了圈子里的 “薪资标杆”。可反观基础学科,前些年硕士毕业生起薪普遍才 9 万左右,连金融行业的零头都不到。对一路靠着天赋和努力拼上来的尖子生来说,这种悬殊的回报差距,很难不让人动心。 除了钱,金融圈的资源和发展空间也极具吸引力。这里是资本的核心聚集地,刚毕业就能接触到跨国并购、新能源投融资这类顶尖项目,人脉和视野的积累速度远超其他行业。 2012 年有个理科状元进了高盛,30 岁就熬成部门经理,后来还靠积累的资源开了自己的私募基金,这种快速晋升和创业的路径,对追求职业高度的年轻人来说太有诱惑力了。 不像搞基础科研,可能十年八年都泡在实验室里,出成果慢,能接触到的资源也局限在学术圈,两者的 “性价比” 在短期内一目了然。 但施一公担心的 “大问题”,恰恰就藏在这种 “性价比” 里。顶尖人才过度流向金融,意味着基础学科和硬核科技领域可能面临人才断层。 要知道,芯片研发、人工智能底层技术、新材料突破这些 “卡脖子” 的领域,靠的正是长期深耕的科研人才,而不是短期的资本运作。 2004 年山东理科状元王端鹏的选择就很有对比性,他放弃经管选了化学工程,后来在斯坦福读博搞高分子材料研究,拒绝美国公司的百万年薪和绿卡回国,现在成了中科院的青年领军人物,主持着国家级科研项目。要是更多状元都像他这样扎根基础学科,或许很多技术难题能更早突破。 还有些尖子生的选择也让人看到不同的可能。2019 年广西理科状元杨晨煜,以 730 分的高分放弃了热门的经管,选了清华人工智能班,毕业后拒绝互联网大厂的高薪,留在研究院专攻 “卡脖子” 技术,他的导师说这孩子 “有顶尖天赋更有坚定信念”。 2010 年还有个理科状元,硕士毕业后没留高校,直接回了家乡中学当数学老师,想用自己的经验帮更多孩子圆梦。这些选择未必能赚大钱,却在悄悄填补着科研、教育这些关键领域的人才缺口。 其实金融行业本身需要创新,也需要人才,但它终究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工具。如果所有精英都跑去 “玩钱”,没人愿意沉下心来搞研发、做实业,那整个社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 当最聪明的头脑们愿意在不同的领域里发光发热,各自扎根,又彼此支持的时候,咱们国家的发展之路肯定会走得更稳、更有后劲。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但趋势是令人鼓舞的。 施一公的话不是要否定金融,而是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基础学科和硬核科技的价值,让顶尖人才的选择能更多元些。毕竟,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既需要灵活的资本活水,更需要扎进土壤里的科研根基。 信源:施一公:清华70%的高考状元都去哪了?.--光明社教育家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