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持续抛售美债! 当地时间11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最新数据显示,在2025年9月,美债前三大海外债主中,日本增持美国国债,而中国、英国进行了减持。 这组看似普通的金融数据,其实是全球资金对美元资产信心的一次集体投票。 中国连续第五个月减持至7005亿美元,英国一次性抛售393亿美元,日本却逆势增持89亿美元至1.19万亿美元,三国截然不同的选择,折射出全球金融格局的暗流涌动。 说到日本的操作,很多人觉得看不懂,明明日元兑美元汇率已经跌破152关口,增持美债只会加剧汇率损失,可日本央行还是这么做了。 核心原因其实很简单,为了稳定汇率,日本不得不抛售美债换取美元干预汇市,但这种被动操作早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日本持有的1.19万亿美元美债,每年利息收入连汇率损失的零头都覆盖不了,再加上美国9月突然对日本汽车零部件加征10%关税,直接让日本三大车企市值蒸发180亿美元,一边增持美债一边被盟友“背后捅刀”,这种滋味恐怕只有日本自己清楚。 再看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持仓分化更是明显,加拿大堪称最大黑马,8-9月合计增持美债944亿美元,持仓从第8跃升至第4,月环比变动多次超500亿美元。 而印度、巴西则选择持续减持,两月合计分别减少170亿美元和290亿美元,这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恰恰说明美债已经不再是全球资金的“安全港”,有人趁机短线投机,有人则在加速逃离。 中国的操作则显得更有章法,今年并非单边减持,2月曾增持235亿美元,8月也有41亿美元的小幅增持,这种“逢高减持、灵活调整”的节奏,完全是基于自身金融安全的主动布局,而非盲目跟风。 美国自身的债务问题,才是各国调整持仓的根本原因,截至2025年8月,美国国债总额已经突破38万亿美元,从36万亿美元到38万亿美元仅用了9个月,每秒增长速度高达69713.82美元。 更可怕的是,2025财年美债利息支出已经达到1.2万亿美元,远超军费开支,相当于美国政府每天要支付32.8亿美元利息。 为了缓解债务压力,美联储在10月宣布12月暂停缩表并降息25基点,将利率维持在3.75%-4.00%,这种用货币贬值稀释债务的做法,本质上是让所有持有美债的国家买单。 5月穆迪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后,38%的全球央行已经要求为持有的美债增加抵押品,德国央行更是直接要求纽约联储用黄金为其500亿美元美债提供担保,这些动作都在说明,美债的信用基础正在不断崩塌。 大宗商品定价权的争夺,更能看出全球金融格局的变化,美国试图通过LME暂停非美元计价金属期权交易强化美元定价垄断,但中国作为全球52%铜消费的大国,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价已经越来越有话语权。 10月中旬,美国通胀超预期导致LME铜跌了2%,但国内因为电网招标量同比涨15%、新能源汽车产量涨28%,SHFE铜当天只跌了0.5%,下午就反弹回平盘。 这种“国内需求决定价格”的现象,正在打破美元对大宗商品定价的垄断,而这背后,正是中国减持美债、优化资产结构的底气所在。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就是算力领域的竞争正在影响金融格局,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公布的昇腾AI芯片路线图显示,从2025年的昇腾910C到2028年的昇腾970,算力将实现持续翻倍,自研HBM内存技术更是打破垄断。 美国原本想通过算力优势绑定中东产油国,巩固美元需求,但华为昇腾芯片在超节点算力上已经实现对英伟达的部分反超,并且在中东落地应用,形成了非美元算力结算的替代路径。 这种算力层面的突破,正在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的技术支撑,也让中国在全球金融博弈中多了一张重要的牌。 RCEP区域内的本币结算进展也很能说明问题,截至2025年上半年,广西跨境人民币结算额已经突破3万亿元,RCEP成员国通过CIPS的结算占比从2023年的18%升至31%。 越南、韩国的多家银行纷纷加入区域金融合作机制,扩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些动作都在构建一个不依赖美元的区域性支付网络。 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用本币进行贸易结算,美债的需求自然会下降,这也是中国减持美债背后的大趋势。 各国对美债的不同态度,本质上是对全球金融规则的重新选择,美国靠举债度日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信用下滑、政策短视正在不断消耗美元体系的公信力。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9月中国减持5亿美元美债,日本增持89亿美元2025-11-19 13:22界面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