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寇准正给宋太宗赵光义侍疾看脚,没想到皇帝突然话锋一转,问他:“你觉得立谁当皇太子合适?” 寇准心里咯噔一下,立马回话:“陛下,这种大事可不能跟身边亲近的人商量,得看民心向着谁才对。” 赵光义又追问:“那你看襄王怎么样?” 寇准赶紧答:“陛下要是觉得他行,那立他就没错。” 等宋太宗放他走,寇准背地里长长舒了口气,暗自庆幸自己总算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 寇准走出皇宫的时候,腿还有点发软。他抬头看了看天,日头已经偏西,把影子拉得老长,风一吹,身上的官服还带着点凉意。他没敢多停留,赶紧招呼随从备车,心里头还在反复琢磨刚才跟太宗的对话,生怕哪句话没说对,回头再惹出麻烦。要知道,立储这事儿在皇家历来都是雷区,多少大臣因为掺和进去,最后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他可不想步那些人的后尘。 回到家里,寇准的夫人见他脸色不对,赶紧迎上来问怎么了。寇准摆了摆手,没敢在正厅说,拉着夫人进了内屋,把门关上才小声讲了宫里的事。夫人听了也吓一跳,拍着胸口说:“还好你机灵,没直接顺着说,也没说别的,不然这祸事可就大了。” 寇准点点头,坐在椅子上喝了口热茶,心里才算稍微稳了点。他跟夫人说:“太宗心里其实早就有主意了,问我就是试探。我要是说别的皇子好,或是说不该立襄王,那就是跟陛下对着干;要是直接拍胸脯说襄王好,又显得我好像早就跟襄王有来往,图谋不轨。只能把话往民心身上引,让陛下自己定,这样才最安全。” 接下来的几天,寇准做事格外谨慎,上朝的时候不多言,下朝了就直接回家,连平时常去的几个同僚家里都没敢去。他知道,太宗既然问了立储的事,接下来肯定会有动作,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大臣之间私下串联,万一被人抓住把柄,就算之前躲过一劫,这次也难脱身。 果然,没出五天,太宗就召集群臣上殿,说要商议立储之事。朝堂上鸦雀无声,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先开口。太宗扫了一圈,最后目光落在了寇准身上,又问了一遍之前的问题:“众卿觉得,立谁为太子合适?寇准,你再说说你的看法。” 寇准心里有数,知道太宗这是要把话挑明了,他往前站了一步,躬身回话:“陛下,臣之前说过,立储是国之大事,当看民心。这些天臣在京城各处走了走,听百姓议论,都说襄王仁厚,待下属宽厚,对百姓也有体恤之心。而且襄王这些年跟着陛下处理政务,做事稳妥,臣觉得,陛下的眼光没错。” 这话既没拍太宗的马屁,又顺着太宗之前的意思,还拿民心当由头,不得罪其他皇子,也不让人觉得他偏袒襄王。大臣们听了,也纷纷附和,说襄王确实合适。太宗见大家意见一致,脸上露出了笑容,当场就下旨,立襄王为皇太子。 旨意下来后,朝野上下都挺平静,没出什么乱子。过了几天,刚被立为太子的襄王特意派人给寇准送了些礼物,寇准没收,只让来人带了句话:“太子殿下如今该做的,是好好辅佐陛下,多为百姓做事,收拢民心,不必惦记臣这点小事。” 又过了半个月,太宗再次召寇准入宫,这次不是侍疾,而是跟他闲聊。太宗说:“当初问你立储的事,我就是想看看你是不是有私心。现在看来,你果然没让我失望,心里装着的是朝廷和百姓。” 寇准赶紧躬身谢恩,说这都是臣该做的。 从宫里出来,寇准这次心里踏实多了。他走在大街上,看着来往的百姓脸上带着笑意,心里琢磨着,自己那天要是答错一句话,不光自己性命难保,说不定朝廷还会因为立储的事起纷争,到时候受苦的还是百姓。这么一想,他更觉得,做大臣的,不管什么时候,都得守住本心,不能因为怕得罪人就说假话,也不能因为想讨好谁就乱说话,只有对得起朝廷,对得起百姓,才能睡得安稳。 后来,襄王当了皇帝,也就是宋真宗。他没忘了寇准当初的谨慎和公正,对寇准很信任,遇到大事都愿意跟寇准商量。而寇准也一直保持着当初的初心,不管是辅佐真宗,还是处理政务,都尽心尽力,为宋朝的稳定做了不少事。只是每次想起当初给太宗侍疾,被问起立储的那一幕,寇准还是会忍不住感慨,有时候一步走对了,不光能保住自己,还能帮着朝廷走得更稳
一天,寇准正给宋太宗赵光义侍疾看脚,没想到皇帝突然话锋一转,问他:“你觉得立谁当
沉着孔雀
2025-11-21 08:18:51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