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去不可吗? 日本记者在浦东机场看到的震撼一幕: 前往日本的值机口中国人排成长龙,满满当当站着一排等着办登机手续的人。 外交部把针对日本的旅行提醒提升到“避免前往”,这个级别已经很高了,等于是明确告诉大家“现在不适合去”。 本以为会让不少人打退堂鼓,可浦东机场的画面却让人有些意外——去日本的值机口依旧排着长队,现场甚至能看到不少托着大箱子的旅客。 媒体看到这样的情况都感到奇怪,一边是政府敲响警钟,一边是旅客照常登机,两者的反差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只要稍微了解这些人为什么“非走不可”,就会明白其中的纠结。 很多人卡在“钱”上。航司虽然推出了一些免费退改政策,但时间点卡得很紧,很多早早买好便宜机票的人根本不在补偿范围里。 尤其是那些买了特价票、换不了的优惠券、提前预订的各类门票的人,进退两难。 有人为一张环球影城的快速通行证愁得睡不着,那几千块退不了; 也有人因为预订了邮轮,如今想退出得被扣掉一半费用。 这些实际损失摆在眼前,许多人即使心里犯怵,也还是咬牙决定继续行程。 当然也有人侥幸撑了过去,比如赶在政策范围内退团的北京旅客,虽然付了笔手续费,但至少把大部分开销追回来了。但这种情况终究只是少数。 还有一部分人,是根本走不了回头路。长长的队伍里不少是商务出差的上班族,他们准备了几个月、投入了大量成本。 如果不按计划到场,合同可能泡汤、样品浪费、业绩直接归零。 外贸行业的人尤其常见,他们知道风险存在,但也知道如果错过这次机会,对自己的职业影响会更直接。与其说他们愿意冒险,不如说是被工作推着向前。 留学生的处境也类似。拿到录取通知、办下签证、租好房子、交了学费,一步步走到这份上,时间、金钱、生活安排都已经定死。 对他们来说,临时改变计划不仅麻烦,而且会造成一连串连锁反应。 日本签证最近确实放得宽,对年轻人吸引力依旧很大,这也促使不少人选择继续按原计划入境。 让人最担心的,是不少人心里那句“应该不会轮到我”。 社交平台上依旧有人在发布日本购物攻略,讨论哪家店退税划算,晒美食、晒风景,甚至把别人“照常出行”的帖文当成安慰,觉得危险似乎也没有那么夸张。 一些日本商家借着中文标语表达“欢迎”,也让部分游客误以为风险只是媒体夸大。 但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使馆给出的数字摆在那里:过去几个月内,中国人在日本遇到盗窃和袭击的事件明显增多,而这些事不是发生在偏僻角落,而是出现在地铁站、街道等日常场景里。 有人晚间回宿舍路上包被抢,有游客在街头莫名遭推搡,也有从业多年的华人导游被挑衅甚至攻击。再加上日本本身自然灾害频发,有些旅客固执地认为去富士山徒步“离政治远一点就安全”,却忽略了地震预警频出的事实。 与此同时,日本的旅游行业其实也感到压力。年底原本是指望中国游客提振生意的时候,现在大量订单取消,酒店和航司都在调整。明确一点——不是单方面不让去,而是整个环境让这趟旅行变得不再“轻松”。 如今国内消费也已经跟过去不一样。买东西在本地免税店就能搞定,看风景国内也有足够多的选择,不至于非得在这个时刻跑去一个风险正在升高的地方。 站在机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有人舍不得损失,有人是为了生计,有人被之前的信息影响,也有人是真不知道风险具体在哪。 但外交部不会凭空发出这样的提醒,这背后一定积累了足够多的案例与判断。 当一个地方的情绪紧张、治安变差、政治氛围变得不可预测,再加上核污水等长期问题没完全消散,风险就不是一句“应该不至于”能化解的。 旅行本来是件让人放松的事,如果最后变成提心吊胆,那就失去了意义。与其去赌运气,不如换个方向,给自己一个真正安稳的旅程。



用户10xxx56
哪是中国人,一看就是妥妥的小日子偻寇
不惑不迟
那些去日本的人:看日本最后一眼!
济公
想去日本陪死的,滚快点!不送,并祝一路平安,四脚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