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士钦这小伙子不容易,把质疑都练进每一脚传中 他刚从替补席站起,系紧鞋带踏上草坪;哨声未落,一次边路拼抢,裁判掏出红牌——9分钟,他就这样被请出了场。镜头里,他咬着下唇,指尖在草皮上攥出几道印子,没争辩,只是把那条细红绳往手腕上又缠了一圈,转身走回更衣室。这件事发生在2025年11月18日,成都双流体育中心的熊猫杯收官战,中国U22对阵乌兹别克斯坦U22。 汪士钦,2003年出生,重庆人,身高约1.80米,面容清秀,眼神亮得像雨后的球场。他从小话不多,笑起来带点腼腆,但一踏上草坪就像换了个人——步子稳、判断快,边路攻防的每一步都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他来自普通工薪家庭,母亲曾是他最忠实的啦啦队,总在场边喊“慢点跑,别急”。母亲过早离世后,外婆为了把这份支持接过来,特意学会用智能手机看他比赛,偶尔发来训练小视频叮嘱“注意膝盖”,这句唠叨比任何战术板都管用。 2025年2月加盟浙江队后,他的中超首秀交出90分钟5次解围、3次抢断、73次传球全场最高的成绩单(据直播吧统计),助球队1-1战平大连英博。镜头外,他把训练鞋的鞋带系得特别紧,说“这样发力更稳”;训练结束,他会把球网里的球一个个捡出来,叠好训练背心再走。助理教练说,他从不把成绩当护身符,只把“下一次”当目标。 其实早在11月12日的熊猫杯首轮,他就因一次防守失误导致球队0-1不敌越南U22,赛后“传中不准”“业余失误”的批评声已经出现。到了18日的收官战,9分钟红牌让舆论彻底发酵,社交媒体上“能力不配国字号”“发型比球技用心”的刺眼留言铺天盖地。他也清楚,自己离场后球队以10人应战,最终未能取胜,这份压力沉甸甸压在心上。 回到基地,他把那些最扎心的评论打印出来,贴在更衣柜内侧——不是自我否定,而是为了抬头就能看见。第二天清晨,训练场上还没人时,他已经穿着湿透的背心练起了传中。他把“传中不准”的纸条塞进鞋舌里,每踢一脚就摸一下那条细红绳,像是在寻求力量。第37脚,足球终于贴地穿过后点死角,他蹲在草皮上,额头抵着球,肩膀轻轻抖了一下,像在跟家人报喜。 有一次客场雨战,他连续两次传中偏出,中场休息时把矿泉水浇在脸上,对着更衣室镜子里的自己说“下一脚,就到点”。下半场第63分钟,他提前半步卡位,一记精准贴地传中助攻队友破门。进球后他没欢呼,只是把汗湿的长发捋到脑后,指尖无意识地摸了摸手腕上的红绳,转身跑回防守位置。 客场更衣室里,手机屏幕突然亮起外婆的视频通话。“慢点跑,别跟自己较劲”,镜头里外婆的声音带着沙哑,他笑着点头,眼眶却红得发亮,赶紧把音量调小怕队友听见。关掉视频,他把手机倒扣在柜子上,重新系紧鞋带,系得比平时更紧了些。 他在青年训练营给孩子们做分享时,有个小孩问“怎么才能不怕失误”。他蹲下来,指着自己沾满草屑的鞋钉说:“失误会留下痕迹,但这些痕迹能帮你踩得更稳。”说完,他在签名球上写下“别急,慢慢来”,那是母亲常对他说的话。 场外的他,生活简单得像个普通大男孩。不比赛的日子,会去菜市场买外婆爱吃的青菜回家做饭;训练累了,就弹一段吉他发短视频,歌里没有抱怨,只有平静的坚持。那些被热议的细节其实都有来由:双色长发是个人风格,美甲是为了减少脚部摩擦感染,就像很多职业球员的防护习惯,却被无端贴上“不自律”的标签。 他的成长,没有惊天逆转,只有日复一日的打磨。从替补到首发,从被质疑到用数据说话,他把每一次批评都变成训练的动力,把每一次牵挂都化成场上的专注。有人问他最想证明什么,他想了想,说:“想证明,踏实也能走得远。” 足球场上没有永远的坦途,年轻球员的成长总会伴随着起伏。汪士钦的故事,藏着最朴素的感动——把牵挂系在鞋带里,把纪念留在发间,把质疑练进每一脚传中。这个重庆小伙子用行动告诉我们:别急,那些熬过的夜、练过的球、藏在心底的牵挂,终会被时间酿成答案。你觉得他能顶住压力吗? 信息来源:中国足协官网、直播吧、新浪体育、抖音平台公开报道 网络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