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从北京传来: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设计师张福安先

精彩山寒客 2025-11-20 15:07:10

11月3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从北京传来: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设计师张福安先生悄然离世,这位守护了14亿国人半生安宁的"空中盾牌缔造者",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事业。 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或许陌生,但当我们安心仰望蓝天,享受岁月静好时,都该记得这位用一生筑起 “空中盾牌” 的守护者。从山河破碎的抗战年代到国泰民安的和平时期,他用 52 年的隐姓埋名,书写了一段科技报国的传奇。 1939 年,张福安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敌机轰炸的轰鸣声和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 “科技救国” 的种子。 17 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成为交大西迁后西安校区的首批学子。 在物资短缺的岁月里,图书馆闭馆时的灯光、书桌前的煤油灯影,见证着他刻苦钻研的时光,尤其是在自动控制理论领域的深耕,为日后的导弹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21 岁那年,他提前毕业,怀揣着报国初心被分配至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也就是航天二院的前身,从此 “张福安” 这个名字便淡出了公众视野,与国家机密紧紧绑定在一起。 1992 年,53 岁的张福安临危受命,担任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设计师。 当时西方对我国实施严密的技术封锁,核心元器件和设计方案都没有参考蓝本,我国防空导弹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至少 20 年。 “国家需要,我就上!” 没有丝毫退缩,他带领科研团队一头扎进了攻坚之路。 在荒漠试验场与实验室之间,他每天工作超 16 小时,三餐常是干粮配凉水,困了就趴在办公桌上小憩。 针对制导精度、抗干扰能力等五大核心技术瓶颈,他牵头组织百余次仿真验证,反复优化 17 版方案,最终创新性地提出 “复合制导” 总体设计思路。 短短三年时间,这支顽强的队伍就攻克了所有难关,让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成功定型,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更是实现全球领先,彻底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 这套被网友称为 “空中盾牌” 的国之重器,不仅填补了我国中远程防空领域的技术空白,更让我国防空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如今,它已成为我国防空体系的核心力量,守护着 960 万平方公里的领空安全,衍生的系列化型号甚至走出国门,成为国际市场的明星产品。 在研制过程中,张福安不仅专注技术突破,还格外重视人才培养,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搭建实战化培养平台,带出的团队骨干后来大多成长为我国后续防空武器系统的核心研发力量,形成了薪火相传的人才格局。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张福安始终坚守 “隐姓埋名干大事” 的信念。家人很少能见到他,即使偶尔团聚,他也从不提及工作内容,女儿小时候问起爸爸的职业,他只笑着回答 “在为国家做事”。 他荣获过全国 “五一” 劳动奖章、中国航天事业 50 年 “杰出贡献奖”,还有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的重大贡献奖等诸多荣誉,却从未向外界炫耀,甚至很少告诉家人。 直到 2022 年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导弹人生》一书发布,首度公开了 12 位隐姓埋名的导弹总设计师名单,73 岁的张福安才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 2014 年,张福安回到西安交大给学弟学妹们演讲,台下师生无人知晓,这位温和的老者竟是守护国家领空的国之栋梁。 他在演讲中叮嘱年轻人,要解放思想、坚持学习、重视团队,把失败当作成功的阶梯。这些话语朴实无华,却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他主动放弃了院士评选,始终 “站在困难前头,躲在荣誉背后”,用行动诠释着何为奉献。 张福安先生走了,他悄悄来,也悄悄去,却给我们留下了坚不可摧的防空屏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他没有光鲜的曝光度,却用一生的坚守赢得了亿万国人的敬意。 从钱学森、邓稼先到张福安,一代代科研工作者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我们缅怀张福安先生,不仅是记住一个名字,更是要传承那种为国担当、默默奉献的精神。愿这份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平凡书写伟大,向所有守护家国的无名英雄致敬。

0 阅读:0
精彩山寒客

精彩山寒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