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台办:如若属实岛内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一看到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关于“台岛对美投资可能高达3500亿到5500亿美元”的说法,许多人第一反应大概都是震惊:这个数字如果是真的,等于是把台岛的半条命全压在了美国身上。 台岛今年10月的外汇储备不过6000亿美元左右,这样一对比,谁都明白,这不单是账面数字的变化,更像是一场把未来押注给别人手里的豪赌。 回头看看,台岛这些年在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半导体领域把话语权玩到极致,台积电、联发科这些名字,放在全球都是响当当的。 但现在,台岛的“自信”变成了“外移”,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的建厂,成了台岛产业链出走的象征。 此前岛内不少人还把这当成“台美合作升级”,但细算下来,这种“升级”更像是把自己的饭碗递给了别人,产业链主导权慢慢从岛内滑向了美国本土。 不少台岛企业原本靠着“留岛不留人”的策略走到今天,结果现在却是“人财物”一起奔着外头去了。 倒不是说台岛企业家不懂危机,而是现实太残酷。 美国在全球供应链重建中,对台岛的高精尖技术、工艺和人才开出一系列诱人条件,台企也只能选择跟着大流走。 有人说台积电去美国是“走出去”,但细想,这其实是“被带走”,技术、管理、专利、甚至研发团队全都向外流失,留给台岛的只剩下空洞的产业壳。 对比过去几十年,台岛其实经历过几次“产业出走”。早在八十年代,岛内依靠制造业出口崛起,那时候强调本地投资、技术本土化,经济还能自我循环。 九十年代初,台岛启动“南向政策”尝试分散对美依赖,但收效并不理想。 如今台积电、鸿海等企业纷纷加码美国,岛内甚至有声音喊“赢麻了”,可事实是核心技术、产业链环节被一锅端走,台岛留不住高端人才,剩下的都是低附加值岗位。 台办点出,台岛对美投资占到GDP的七成,这可不是小数目。 台岛经济原本就靠高科技产业撑着,制造业就业人数这些年持续减少。年轻人就业越来越难,许多高校毕业生不得不转行甚至出走海外。 这种“人才流失”并不是新鲜事,早在日本九十年代就有类似的教训。那时候日本电子产业遭遇美方合围,核心技术被抽走,最后失去了全球主导地位。 今天的台岛,何尝不是在重蹈覆辙?值得一提的是,台岛的外汇储备看似充裕,但真正能用来撑场面的其实有限。 大规模对美投资一旦遇到全球经济波动,台岛的经济安全就成了“风中残烛”。 一些台岛金融界人士早已发出预警,靠着对外投资“押宝”美国,哪天美方政策一变,或者资本市场出现震荡,台岛经济极易发生连锁反应,到时候谁来兜底? 台岛当局总喜欢把“台美供应链合作”说成是双赢,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美国要的是台岛的技术、产能和人才,台岛能分到多少红利? 亚利桑那的台积电工厂虽然外表风光,可内部不少台籍工程师都表示水土不服,岛内培养的人才成了美企的“工程储备”,既消耗了本地教育资源,也削弱了岛内创新能力。 本地中小企业、初创团队日子更难过。高附加值产业外移后,台岛剩下的创新平台变得稀缺,年轻人创业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岛内经济学者分析,如果核心产业大量流出,台岛经济结构会出现断层,未来靠什么支撑增长?没人能给出答案。 台岛社会内部对这种“全链条外移”早就有分歧。不少产业界人士担心,等产业链彻底搬走,台岛只剩下“空壳”。 有人盲目乐观,认为“台美合作”能带动升级,但现实是更像一场“资源流失”。 美国本土对台岛企业的吸引力在于政策、资金和市场,但所有条件加起来,最终得益的还是美方。 看回历史,日本、韩国都曾在与美国产业合作中失去过主导权。 九十年代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被美国釜底抽薪,直到今天都没能恢复元气。 韩国汽车、电子产业一度被外资并购,核心竞争力大打折扣。台岛现在正走在同样的道路上,而且步子迈得更大。 只要核心产业继续流向海外,台岛经济“空心化”几乎无可避免。台办这次的表态,实际上是对台岛长期忽视产业安全的一种警示。 对美投资的规模和风险,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次海外扩张。 台岛本地社会和企业界不得不反思,究竟要怎样才能守住自己的产业优势?靠押注美国市场和政策换来的短暂增长,真的能换来长远的安全感吗? 台岛这波投资潮,表面看是数据增长,实际背后是一次产业洗牌。 岛内社会是否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是继续跟着别人走,还是守住自己的底线?留给台岛思考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当年日本的产业神话,最终被现实击碎。台岛今天的选择,是否也会成为未来的警示故事?或许,只有等到那一天,台岛才会明白,什么才是产业链真正的命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