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富”钟睒睒杀回马枪:瞄准600亿赛场,却盯上了“最赚钱”的冰块生意 钟睒睒又出手了。这次不是水,也不是茶,而是一杯看上去平平无奇的冰块。 别小看这杯冰。它正在成为年轻人夏天的新宠,背后是一个高达600亿的潜在市场。农夫山泉砸下近三千万建生产线,蒙牛、伊利等巨头也纷纷涌入,这冰块里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说白了,大佬们抢的不是冰,是“场景”。 想象一个画面:炎炎夏日,一个年轻人买了个冰杯,拧开一瓶威士忌或者倒进一杯果汁,DIY一杯特调,拍照发个朋友圈——这不仅是解渴,更是一种潮流和社交。 钟睒睒们看到的,正是这个“冰杯+”的无限可能。 你买的不是冰,是一个创造专属饮品的“启动器”。谁掌握了这个启动器,谁就卡住了夏日饮料消费的咽喉要道。 这步棋的高明之处在于: 第一,它把“水”的故事换了个花样继续讲。 农夫山泉最核心的资产是什么?千岛湖、长白山这些优质水源。以前卖水,讲的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现在卖冰,口号可以变成“把千岛湖的冰凉直接塞进你杯里”。当别家还在比拼谁的塑料杯更便宜时,农夫山泉已经把“水源地”这个王牌打到了新战场,这叫降维打击。 第二,它在下一盘“引流品”的大棋。 冰杯本身利润很薄,甚至不赚钱。但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后面更大的消费空间。想想看,你买了冰杯,是不是顺带就得买瓶可乐、果汁或者酒?在一些渠道,农夫山泉已经玩起了“买饮料,加1元换购冰杯”的策略。用3块钱的冰,撬动30块的饮料销售,这生意算得过账。 第三,它在激活沉睡的“家底”。 对蒙牛、伊利这些本身就有雪糕业务的公司来说,做冰杯几乎是“顺手的事”。现有的冷冻仓库、冷链运输车,夏天多拉一车冰杯,就能摊薄不少成本。这叫把现有的看家本领,拿到新场子里再赚一遍钱。 但危机也暗藏其中。 眼下冰杯市场因为社交属性火得一塌糊涂,但门槛并不高。一旦大家都涌入,价格战就不可避免。事实已经如此:去年还卖3块的冰杯,今年有些已经杀到了1.5元。明年呢?很可能出现“1元冰杯”,甚至蜜雪冰城那样的“1元甜冰杯”。 这意味着,没有品牌加持、没有独特卖点的普通冰杯,很快会沦为炮灰。 未来的赢家,一定是像农夫山泉这样,既能用年轻人的语言和他们玩到一起,又有深厚供应链功底和品牌故事的企业。当热度退去,谁能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把成本控到最低,谁才能笑到最后。 所以,钟睒睒布局冰杯,绝非一时冲动。他是在用一个看似简单的小产品,抢占下一个消费场景的制高点,同时把自家的水源优势、渠道优势进行二次变现。 这盘棋,下的远不止是今年夏天的销量,更是未来五年在饮料江湖的生态位。当你在便利店拿起那杯透明的冰块时,你拿起的是一个价值600亿的商业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