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全国人民都在批斗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之时,新华社突然发了一组日本东京代代木公园的

烟雨评社 2025-11-20 11:37:22

正当全国人民都在批斗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之时,新华社突然发了一组日本东京代代木公园的图片,这是什么意思?实在令人难以费解! 代代木公园可不是普通的公园,数月前这里还是“2025中国节”的举办地,这本身就是“中日民间友好”的象征,现在重提这个地方,就是想强调:中日关系的底色是民间友好,高市早苗之流的右翼势力只是少数派,不能代表整个日本,更不能抹杀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 先看发图的时机有多微妙。11 月中旬正是高市早苗上任满月,她刚在国际场合把台海称作 “日中共同战略利益区”,突破了多年的政治默契,逼得中国外交辞令都用上了罕见的尖锐表述。就在舆论对她的批判达到高潮时,新华社偏选这个节点发秋景,绝非随手拍的风景照。 中国传统文化里 “秋” 从来都有两层意思,既有 “秋水伊人” 的温情,也有《礼记》里 “仲秋修法制” 的肃杀,这种双重隐喻本身就是种信号。 再说说代代木公园这个地方不一般。它可不是普通的城市公园,2022 年邦交正常化 50 周年时,这里办过 “日中交流节”,山东美食展位前排起的长队能绕草坪两圈;2023 年 “中国节” 重启,80 个展位接待了 15 万东京市民,中国电动汽车体验区的惊叹声隔着几条街都能听见。 就算是 2025 年 6 月,这里还摆了 160 个展台搞 “了解中国当下” 主题活动,妥妥的中日民间交流地标。新华社选这儿而非新宿御苑,明显是在唤醒两国民间的友好记忆。 图片里的细节更耐人寻味。记者特意拍了市民日常活动的画面,没有任何政治元素,却和近期密集的批判报道形成强烈反差。 这种 “一张一弛” 的手法,其实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就像 2012 年钓鱼岛争端时,中日官方关系降温,可北海道网走市长大场修还带着团队来中国推旅游,民间的纽带从没断过。新华社这是在说,批判政客是一回事,两国民众的正常交往是另一回事。 更关键的是 “留有余地” 的信号。图片发布当天,外交部在严正交涉里仍没忘提 “期待日方回归理性”,这和秋景图传递的温度刚好呼应。 毕竟中日关系里,民间交流一直是压舱石。当年《非诚勿扰》在北海道取景后,网走市的中国游客涨了三倍,当地旅店老板至今还念着中国游客的好;现在代代木公园每年还有上万市民参加中国文化活动,这些都不是政客的错误言论能轻易斩断的。 其实这种用文化传信号的方式早有先例。2015 年钓鱼岛争端余波未平,新华网也发过东京秋景,当时就暗示 “政冷经热” 的框架还在。 这次的秋景图更进了一步,既用 “秋后算账” 的传统意象敲警钟,又用公园的友好记忆留台阶。高市早苗的言论确实伤了感情,但两国民间的联系不该被政客绑架,这或许就是图片想说的核心意思。 现在再看这组秋景图,就懂了它不是费解的矛盾,而是清醒的平衡。批判错误言论绝不手软,但民间友好的火种也得护住。新华社用一组图片把复杂的外交考量藏在秋景里,比说一万句大道理都管用。 高市早苗及其背后的右翼势力应当清醒,战争的代价绝非政客的政治资本,而是无数普通民众的安宁生活。代代木公园的秋日光景,既是和平的象征,也是最后的警示。如果执迷不悟继续玩火,终将被历史和人民抛弃,而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不容任何挑战。 信源:新华社

0 阅读:111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