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方面突然宣布了在华日本人最新统计。 2024年的数,登记在华日本人9.75万人,比2012年峰值少了35%,还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和“每个角落都有日本人”的说法不对路,现实里更像几个口岸城市人多,内陆稀疏。 分布图一摊开,密度高的就是长三角、京津周边。这意味着管理和安保资源可以更聚焦,别把零散个案当成全国态势,判断要按点位来,不要按想象来。 人员在减,背后是企业在缩。2019到2023年,日资企业在华数量少了约1800家,很多改成“单人驻点”,成本是关键因素——和2005年比,本地工资水平涨了六倍以上,长期居留自然就降温。 安全事件也给了压力。2015年以来,公开处理的涉日窃密案至少17起,说明该抓的会抓、该判的会判。但把在华日本人全按上“嫌疑人”标签不合规也不现实,大多数人是做教育、科技和业务支持。 真遇到突发冲突的极端场景,跨国人员通常先撤离,这是各地危机的常见反应。留下的少数人如果踩到红线,依法处置就行,重点是按证据说话,不是按国籍定性。 看得更长一点,中日货物来往在2024年还超过3000亿美元,产业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旦硬碰,零件断供、技术停转,两边都难受,这种捆绑本身就是降温器。 力量对比也摆在那里。中国的常规力量完整,远程打击、海空投送都在持续升级;日本长期自我约束,军工产能跟不上,像10式坦克年产也就十几辆,打一场持久消耗战并不现实。 人和人的通道还在走。汉语考试每年约有5万人参与,求学、工作互通没断。像古林恒雄在中国扎根了46年,这类长久交流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个别故事。 管分歧也不是没框架。2014年双方公开确认过一套管控分歧的共识文件,热线、会谈机制都还在用,把问题摁住在桌面上谈,风险就不容易外溢。 所以,把个别风险放大成群体敌意,会伤到正常往来,也会让安保工作失焦。风险识别要精确到人、到事、到证据,不是宽泛到“所有人”。 态度很清楚:该防就防、该查就查;对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人不添堵、不扩大化。信息透明、依法办事,才是最稳的路。 把心落在数据和规则上,别被情绪带节奏。中日之间这盘下得久,稳住发展,把安全边界画清楚,才是对大家都起作用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