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都和日本有关。   今年前三季度,日本旅游市场的成绩单乍

天天纪闻 2025-11-19 18:15:18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都和日本有关。   今年前三季度,日本旅游市场的成绩单乍一看相当亮眼:累计接待外国游客突破 3165 万人次,比去年同期足足多了几百万,其中中国大陆游客以 748.7 万人次的规模强势登顶,把常年霸榜的韩国游客甩在了身后,同比增幅更是高达 42.7%。   这组数据可不是偶然 —— 从东京成田机场的中文指引牌,到大阪心斋桥药妆店的支付宝收款码,日本为吸引中国游客下了不少功夫。   光是签证政策的放宽就诚意满满:10 年有效期的多次签证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团队游停留时间直接翻倍,连单次签证的申请材料都简化了大半,不用再抱着厚厚的在职证明跑断腿。   更贴心的是免税服务的升级:以前购物退税要在护照上贴满小票,现在靠 Visit Japan Web 的二维码扫一下就能搞定,银座三越这类大商场还支持微信、支付宝直接退税,连 1.55% 的手续费都能省下来。这些细节优化确实戳中了中国游客的需求,也难怪今年去日本的人越来越多。   对日本来说,中国游客的分量早就不止 “数量第一” 那么简单。2024 年日本入境消费总额突破 8.1 万亿日元,其中中国内地游客就贡献了 1.73 万亿,占比超过五分之一,而且中国游客花在购物上的比例高达 43.1%,比澳大利亚游客高出近 30 个百分点。   换句话说,从东京银座的高端百货到京都的老字号药妆店,不少商家的生意根本离不了中国游客的支撑。   但反常的是,今年人来得越多,日本商家反而越焦虑。日媒最近扒出的数据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箱包、鞋子、服装这些以前被中国游客疯抢的高端消费品,销量居然悄无声息地下滑了,连资生堂这样的老牌美妆巨头都没能幸免。   旗下核心高端品牌 “资生堂” 去年销售额跌了 3%,CEO 藤原宪太郎提到中国市场时只能用 “保守看待” 来形容。   这种消费降温不是个例。以前中国游客去日本跟 “扫货” 似的,一个人拖两个行李箱装马桶盖、电饭煲是常态,现在更多人宁愿把钱花在住宿和美食上。   2024 年日本入境消费里,住宿费高达 2.7 万亿日元,占比超过 33%,而购物费只有 2.4 万亿,其中高价商品的疲软迹象特别明显。大阪一家高端箱包店的店员就吐槽:“以前中国游客一来就问限量款,现在顶多摸摸看看,更多人转头去吃蟹道乐了。”   为啥会出现这种 “重数量轻质量” 的情况?首先是中国游客的消费观念变了。随着国内商场的高端品牌越来越全,跨境电商买日本商品也越来越方便,没必要再特意去日本 “背货”。   更关键的是,2023 年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留下的阴影还没完全散去,资生堂 2023 年在华销售额跌了 4%,今年好不容易止跌也只微增 0.8%,很多游客对日本高端消费品的信任度还没恢复。加上日元升值、全球经济不景气,大家花钱也更谨慎了。   日本搞 “观光立国” 政策这么多年,野心一直不小。2023 年出台的《第四次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里,明确要扩大旅游消费、推动游客去地方分流,还喊出了 2030 年全年 6000 万游客、15 万亿消费额的目标。   现在前三季度就有 3165 万游客,眼看人数目标要过半,但消费额离 15 万亿还差得远,这 “瘸腿走路” 的状态着实让人着急。   为了补上消费的短板,日本最近又在动心思:2026 年起要改革免税制度,减少商品分类、取消购买上限,甚至打算用人工智能简化退税手续,连出境时的排队问题都想解决。   可这些措施能不能抓准要害,还是个未知数。毕竟现在中国游客不爱买高端货,核心不是手续麻烦,而是 “不想买”“不敢买”。如果解决不了信任问题,也拿不出更有吸引力的商品,光靠优化流程恐怕治标不治本。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旅游业对中国游客的依赖度已经高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   今年 11 月就因为政客的错误言论,上海多家旅行社的日本团退订率超过六成,三越伊势丹、资生堂的股价当天就跌了 9% 以上。这足以说明,中国游客的热情可不是理所当然的,一旦伤了心,再想挽回就难了。   日本与其在高端商场里愁销量,不如把精力放在打磨这些体验上:比如优化地方景点的配套设施,推出更多深度文化游线路,或者开发一些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这些东西比奢侈品更有 “不可替代性”,反而能让游客心甘情愿花钱。   更重要的是,日本得学会 “珍惜” 中国游客这份信任。毕竟能超越韩国成为第一客源国,靠的是双方多年的交流积累,要是因为一些短视行为消耗了这份好感,再想找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2030 年 6000 万游客的目标不远,但要实现 15 万亿消费额,光靠 “人来了” 可不行,得让游客 “愿意花、放心花” 才行。

0 阅读:118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