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澳大利亚智库宣布了一个判断:如果日本武装介入台海,朝方可能参战;并把朝方长期

士气沉沉 2025-11-19 15:24:18

一家澳大利亚智库宣布了一个判断:如果日本武装介入台海,朝方可能参战;并把朝方长期对外强调的对华友好与协作立场,当作推断依据。上述说法来自公开报道,属于风险提示。 说到“依据”,1961年签下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一直有效,按约自动延续。2021年双方互致贺电,再次提到传统关系与互助精神,这些都是公开可查的事实。 对照看,日本这十年动向变快。2015年通过新的安保法制,允许更广范围的集体行动;2022年三份安保文件把“反击能力”写进文本,同时规划提升防务开支。这与朝方强调盟约与威慑的路数正面碰上。 这个“依据”到底有多硬核?时间得拉回到1961年,那一年,中朝两国签下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份条约可不是一纸空文,它带有明确的军事同盟性质,其中规定,当缔约一方遭受武装进攻,另一方将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更关键的是,这份条约并没有明确的截止日期,按照约定,在双方没有通知废止的情况下,它会一直自动延续。 时光流转六十多年,到了2021年,双方高层还专门就条约签订六十周年互致贺电,电文里再次强调了“传统友谊”和“互助精神”,这些白纸黑字记录下来的事实,都是公开可查的,构成了那个澳大利亚智库判断的基石。 这层关系,就像一条深埋地下的电缆,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在特定的高压环境下,随时可能通电。 我们把视线转向另一方,看看日本这十年来的变化,可以说是相当迅速。2015年,日本通过了新的安保法制,这被视为其战后安全政策的一次重大转折。 这意味着,日本自卫队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土及周边,而是可以在更广范围内为盟友提供支持,也就是所谓的“集体自卫权”的松绑。这就像一个一直宣称只练防身术的人,突然开始练习如何与同伴配合进攻了。 到了2022年,这种趋势变得更加明显,日本政府一次性通过了三份重量级的安保文件,更是史无前例地将“反击能力”,也就是外界所说的“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明确写进了国家战略文本。 与此同时,一个清晰的规划也摆上台面:未来几年要大幅提升防务开支,力争达到GDP的2%。这一系列操作,清晰地勾勒出一个意图从“盾”向“矛”转变的日本。 当日本的这种转变,与朝鲜方面所强调的盟约和威慑逻辑放在一起时,一种微妙的碰撞就产生了。朝鲜长期以来一直将美日韩军事同盟视为最大威胁,其发展核武器与导弹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一种足以威慑对手的强大力量。 在日本看来,强化军力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地区安全环境,尤其是来自朝鲜的导弹和中国在台海的活动。 但在朝鲜看来,日本从一个和平宪法国家向拥有“反击能力”的军事大国迈进,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挑衅性的行为,是敌对链条上的关键一环。这种认知上的巨大鸿沟,让双方的立场几乎不可调和。 那么,这家澳大利亚智库的报告,究竟是在单纯地复述历史,还是在暗示一种未来的可能性?它巧妙地将一个冷战时期的同盟条约,与当下东亚最敏感的台海问题、以及日本的角色转变串联了起来。 这其中暗藏的逻辑是,一旦日本因台海问题而动用武力,这可能会触发朝鲜眼中“美日韩同盟”对朝敌对行动的全面激活。届时,朝鲜介入的理由,或许就不仅仅是履行那个六十多年前的条约,更是出于对自身生存安全的极端考量。 这盘棋的复杂性在于,每个棋子的移动,都可能引发超出预期的连锁反应,历史的旧账与现实的新怨交织在一起,让未来的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 这种局面下,任何一方的误判,都可能让那句“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的承诺,从外交辞令变成残酷的现实。对于这种潜在的风险,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的纽带在多大程度上能决定未来的选择?这恐怕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