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诛心!台湾名嘴赖岳谦说:原来日本家电,汽车,造船,高铁等都领先中国。现在几乎所有的优势都不存在了,已经全面被中国超越。现在能拿得出手的只有那个什么“片”最受欢迎了。 11月中旬,台湾那档关注度极高的时事谈话节目里,赖岳谦的一番话让演播室里的气氛一下就热络起来。 身为常年聚焦两岸与国际局势的评论员,他说话向来直来直往,这次聊到日本产业发展时,先是顿了顿,接着缓缓说道,早年间日本拿得出手的产业着实不少,家电、汽车、造船、高铁,每一样都把当时的中国甩在身后,说是全球行业标杆都毫不夸张。 话锋轻轻一转,他带着几分感慨又掺着点调侃说道,可现在再看这些领域,日本当年的优势基本没了踪影,早被中国全面追超,有些领域甚至被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说到这儿,他故意停了停,笑着补充道,如今日本在全球还能维持热度、让人一下就想到的,好像就只剩那种“特殊影片”了。 这话刚落,旁边的女主持人立刻心领神会,忍不住笑出了声,在场嘉宾也都心照不宣地跟着笑起来,演播室里的轻松劲儿一下就散开了。 这番听似随口的调侃,却精准戳中了日本产业的真实处境,家电领域的变化尤其直观。 欧睿国际2025年8月发布的最新全球冰箱行业榜单显示,海尔以22.8%的全球份额稳稳占据第一,美的和海信也分别跻身第六、第七,三家中国企业合计份额达34.6%,超过全球三分之一。 要知道几十年前,松下、日立等日本品牌在全球家电市场堪称所向披靡,如今却只能在部分小众高端市场苦苦支撑。 就拿中国国内市场来说,GfK中怡康的监测数据显示,海尔一家的份额就有46.4%,比不少日本品牌的全球份额总和还高。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在欧洲市场的售价能达到当地行业均价的1.4倍,彻底摆脱了过去“低价”的标签。 汽车领域的反差,比家电行业还要突出。 日本汽车工业靠着燃油车技术风光了半个多世纪,丰田、日产等品牌的车型遍布全球,在节能和可靠性上积累了深厚口碑。 可新能源汽车时代一来,这份优势很快就被削弱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5年11月的数据显示,10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首次突破五成,达到51.6%,前十个月累计销量更是突破1294万辆,同比增长32.7%。 这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全面崛起,从电池、电机到智能控制系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反观日本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上一直显得犹豫不决,至今还在燃油车技术上恋战,市场份额被一步步挤压。 造船业的差距,更像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2025年10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造船业新接订单量的全球份额高达67.3%,手持订单量占比65.2%,这两项关键指标,已经连续十几年牢牢占据世界第一。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新西兰政府的一次订单选择,原本敲定给韩国企业的两艘大型渡轮订单,最后却果断换成了中国船企,这种“弃韩选中”的案例,正是对中国造船实力的直接认可。 日本造船业如今连全球十分之一的订单都拿不到,不少船厂因为拿不到订单,只能缩减产能,有些甚至直接停工。 高铁领域的对比,来得更为直观。 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早就突破了4.5万公里,正朝着5万公里的大关稳步推进,而日本新干线的总里程,始终停留在3300公里上下,还不到中国的十五分之一。 技术层面的优势也很明显,中国高铁的智能调度系统能实现高密度发车,平稳性更是经过了无数旅客的检验,不少同时体验过中日高铁的人都有同感,中国高铁的乘坐体验已经实现了全面超越。 日本产业的下滑,其实早有征兆,最突出的就是制造业年轻人流失的困境。 日本总务省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制造业年轻人就业率已连续多年下降,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进工厂干技术活。 日本有媒体做过调研,结果发现不少年轻人觉得工厂工作累、收入增长慢,反倒更愿意投身短视频创作、演艺等行业,其中就包括那些“特殊影片”领域,毕竟短时间内就能获得较高收入,这样的诱惑很难让人抗拒。 这种选择导向,让制造业人才断层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人才流失的同时,日本企业的创新劲头也在慢慢消退。 过去被捧为圭臬的“工匠精神”,慢慢成了固步自封的挡箭牌,不少企业满足于传统技术的红利,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趋势反应迟钝。 中国企业却敢大胆投入研发,再加上政策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以及庞大市场的拉动,创新速度自然不是日本企业能比的。 汽车业作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值占制造业的一半,还提供了五百多万个就业岗位,可如今被新能源浪潮冲击得节节败退,连日本本土的瑞穗证券,都多次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 明明国内产业空心化越来越严重,年轻人就业难题也急需解决,可不少右翼政客却把精力放在修宪扩军上,整天炒作“台湾有事”之类的话题,煽动地区对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