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上海的长宁区,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些与众不同的生活细节,街角的日式便利店陈列着最新上市的日本零食,写字楼里时常传出熟悉的日语对话,这里聚居着近万名日本侨民,他们不仅是这座城市的过客,更是参与其发展的建设者。[谢谢] 日资企业在上海的发展已成一道亮丽风景,全市拥有超过6600家日资企业,这一数字位居全国首位,从发那科的机器人“超级智能工厂”到无印良品遍布街头的门店,这些企业已在上海深深扎根。 长宁区作为日资企业重要聚集地,区内近6500家外资企业中,日资企业占据相当比例,更值得注意的是,该区域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近四成是日资企业,密集的商务往来催生了便利的生活配套,每天十余个航班往返于上海虹桥与东京羽田之间,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也坐落于此。 上海吸引日企的优势显而易见,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投资吸引力,三井物产(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下直己坦言,他们正是以上海为枢纽,将业务拓展至整个中国市场。 随着上海深化布局14条重点产业链,包括氢能在内的32个细分赛道为日企提供了新机遇,2020年成立的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重点布局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随后成立的“中日氢能产业联盟”,更为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搭建了平台。 面对未来上海日本商工俱乐部理事长山下直己指出了两大合作方向,应对少子老龄化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这些合作基于市场规则与相互尊重,体现了双方共赢的理念。 有人认为中日两国在健康养老领域合作空间广阔,日本的经验与上海的需求高度契合,也有人指出在人工智能和节能环保技术上,双方优势互补性明显,这些见解为我们思考未来合作提供了更多维度。 随着上海继续推进国际化进程,外资企业包括日资企业的发展,必将与城市进步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种良性互动正是上海城市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网友评论,我在古北做了十年外卖员,确实有些小区日语通知比中文还显眼,但说实话日本邻居挺有礼貌,垃圾分类做得比咱们还认真,关键是管理要规范,不能让他们形成“国中之国”。 数据说显示上海有近6600家日企,日籍人员约5万,他们带动就业和税收这是双赢,但确实要警惕封闭式社区,文化融合很重要。 我在日本生活过十年,其实东京华人区也是中文招牌林立,国际化城市本该多元共生,关键是互相尊重,上海的优势在于包容,这点比很多日本城市强。 宝妈评论日本学校学费30万起?这价格直接劝退,但听说他们的教育确实严谨,希望本地学校也能吸收优点,比如培养动手能力和礼仪规范。 根据2023年数据,上海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超980亿美元,外资企业贡献了全市约1/3的税收,日资是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开放与安全间找平衡点。 假如你发现小区里外籍邻居超过半数,物业开始提供外语优先服务,你会更担心社区文化被改变,还是觉得这正是国际化城市的魅力?来说说你的底线和想法。 信源:政府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