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统合司令官、海军大将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

阿智通鉴 2025-11-19 10:29:12

日本统合司令官、海军大将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对抗,日本得提早把后勤补给这一块准备扎实。   日本南云宪一郎操心后勤补给的思路看似务实,却从根上搞错了对抗的核心逻辑——他混淆了中俄两国的战略诉求与作战环境,更没看清中国军队的作战模式和中日对抗的本质差异。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长期化对抗,不是主动选择,而是多重现实因素叠加的结果:广袤的乌克兰领土需要分兵控制,西方持续不断的军援从波兰等国边境涌入,加上俄军初期对“去军事化”而非全面占领的战略定位,才形成了拉锯态势。   而中日之间一旦爆发冲突,完全是另一番场景,因为中国绝不会给日本留出慢悠悠准备后勤的时间,速战速决会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节奏。   从地理格局来看,中日隔海相望,没有陆地战线的纠缠与领土占领的负担,这就从根本上排除了拉锯战的可能。中国军队的作战核心不是深入日本本土进行长期驻扎,而是在最短时间内粉碎日本的军事抵抗能力,摧毁其发动战争的基础。   这种战略目标决定了作战模式必然是精准、高效的闪电战——不需要像俄军那样分兵驻守城市、清剿游击力量,只需要集中火力打击关键节点,就能快速达成战略目的。   日本列岛南北狭长,大部分军事基地、港口码头、通信枢纽都集中在沿海狭长地带,这种布局在现代化精准打击面前毫无缓冲空间,中国的海空力量和远程打击体系能在第一时间覆盖这些目标,让日本的后勤补给刚想启动就失去依托。   更关键的是,中国军队的信息化作战能力早已今非昔比,“先瘫痪、后打击”的战术逻辑已经成熟。   一旦冲突爆发,第一波打击绝不会是地面部队的登陆,而是针对日本指挥中枢、雷达站、机场跑道、港口装卸设施的精准摧毁。没有了指挥通信,后勤调度就是无头苍蝇;没有了可用的机场和港口,就算日本提前储备了弹药、燃油,也无法运输到作战单位;没有了雷达预警,海上补给船队刚出港就会成为反舰导弹的目标。   南云宪一郎想提前准备后勤,前提是这些基础设施能正常运转,但在高强度的首波打击下,日本的后勤体系只会瞬间陷入瘫痪,所谓的“提前准备”不过是把更多物资变成待摧毁的目标。   日本自身的资源短板更是让“长期后勤”成为空谈。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90%以上的战略物资依赖进口,从石油、天然气到稀土、弹药原料,都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南海-东海的海上运输线输入。这条生命线恰恰在中国的打击范围之内,无论是东风系列反舰导弹,还是轰-6K、歼-20等战机携带的精确制导武器,都能对日本的运输船队和护航力量形成压倒性优势。   就算日本提前在本土囤积了部分物资,也撑不了多久——现代战争的消耗速度远超想象,而被摧毁的仓储设施和运输通道,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修复。更不用说,日本的后勤仓储大多与军事基地相邻,在首波打击中必然会被连带摧毁,提前储备的物资只会在爆炸声中化为乌有。   再对比俄罗斯的处境,俄军在乌克兰面临的是西方数十国的联合支援,武器弹药、燃油、无人机等物资通过波兰等国持续输送,这才给了乌克兰维持抵抗的底气。   但日本很难复制这种模式:中日冲突的战场集中在西太平洋,远离欧洲,西方援助的物资要想进入日本,必须突破中国的海空封锁。且不说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基地同样面临中国的打击压力,就算美国想援助,其航母战斗群在反舰导弹的威慑下也不敢轻易靠近,所谓的“盟友支援”大概率只会停留在口头层面。   没有外部输血,仅靠日本本土的储备和生产能力,根本撑不起一场长期对抗,更别说南云宪一郎设想的“扎实后勤”。   中国军队的速战速决,本质上是实力差距带来的必然结果。从海空军装备数量和质量,到远程打击能力、信息化水平,中国早已形成对日本的压倒性优势。   这种优势不是靠单一武器,而是体系化的作战能力——预警机提供的全域感知,卫星导航支撑的精准打击,海空力量的协同配合,让每一次打击都精准高效。   日本就算倾尽全力准备后勤,也改变不了实力悬殊的本质,就像在绝对的力量差距面前,任何战术层面的修补都无济于事。   南云宪一郎的担忧,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他没有认清的是:中日之间一旦爆发冲突,日本面临的不是“如何维持长期补给”的问题,而是“能否撑过第一波打击”的现实。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不愿与任何国家发生冲突,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会容忍日本的挑衅。南云宪一郎的言论,本质上是日本军事扩张思维的体现,却忽视了最核心的实力对比和战略逻辑。   速战速决不是中国的主动挑衅,而是面对潜在威胁时的必然防御姿态——既然要出手,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结束战斗,最大限度减少自身损失,同时粉碎对手的抵抗意志。

0 阅读:0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