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荷兰国防部突然宣布了,据多家美媒报道,荷兰将联合多个北约伙伴国放弃采购波音E-7“楔尾”预警机,涉及六架的跨国方案按下暂停。 这一步,更多是各家在空中预警这条线上的方向调整。不是单纯的“不要了”,而是把钱和精力往更合适的组合上挪。 先看E-7的来路,它是用737客机改的预警平台,澳大利亚、韩国已经在用,英国也从原计划缩到三架,这些都说明这种大型平台有需求,但节奏变得更谨慎。对照一下近两年美国的做法,相关部门明显把更多资源投到天基预警和低轨跟踪上,地面与空中平台的角色在重新分配。 成本和工期是绕不开的现实。大型改装机的周期长、改装复杂,波音近年的KC-46加油机问题频出,民机侧的777X也延后,这些都会让买家担心“能不能按时到货、后续维护负不负担”。反过来看,萨博的“全球眼”在瑞典和阿联酋已经交付,机体更小、方案更灵活,这类产品的确定性更高。 今年中外界就出现过美国空军调整E-7采购节奏的报道,如果这个节奏发生变化,参与联合采购的伙伴国自然会观望。联合模式一旦核心出资方不再领跑,推进就会变慢,风险也会变大。 北约现役E-3很多是上世纪的产品,延寿越来越困难,维护费用压得紧。现在各国替代路线分化明显:英国走E-7,意大利有G550改装的预警机,瑞典自家用“全球眼”。一条是继续押大型平台,另一条是往小型、多点分布的方向走。 我们这边,中型空警-500近年持续列装,和地面雷达、通信网络一起形成常态值班能力;大型平台负责远距离覆盖,小型平台补位,这种多层结构在日常值守和高强度任务里都能接得上、顶得住。 有人机的价值在于就地管理空域、把前线信息快速整理分发。卫星看得广,但把信息变成可执行指令,还是需要空中节点接力。两者各有分工,关键在于配套到位、链路顺畅。 所以这次“停购”,更像是从单一大型平台,转向星座加机队的组合。美国在低轨星座上加码,欧洲评估多种机型,思路都指向分布式、可扩展、能迭代。 对波音而言,不只是一个型号的得失,KC-46和777X的进展也会影响军品口碑。军贸圈子里,交付可靠、维护简洁,往往比单项性能更能决定成败。像萨博、湾流这一类改装方案,凭借快交付、易维护,在一些国家拿到机会。 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守住日常值班网络,把远距探测、空中指挥、地面接收三段打通;在中型平台上继续压实维护和训练,提高长期可用率,别让体系出现空档。 如果荷兰和伙伴国的决定最终落地,欧洲的自研与分散采购会被进一步推动。我们看清趋势,把体系做扎实,把关键节点握在自己手里。 天上看得远,空中管得住,地面接得稳。把这三件事持续做好,风向怎么变,节奏都在我们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