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多家媒体报道,日本政客高市早苗突然宣布了涉台海的强硬表态。 她这番话没有得到美、澳、法、德公开支持,这个态度已经很清楚:不背书,不跟进。 放到眼下看,中国综合实力上来,东部战区在2024年组织“联合利剑-2024A”演训,海空多个方向同步行动,外部力量插手空间被压缩。西方选择降低风险,不把自己推到前台。 过去两年,周边海空常态化巡航与远海训练频密,编组层级与覆盖范围公开可见。与之对照,美军在印太与其他方向任务叠加,可调动的余量并不充裕,增援节奏难以随意拉高。 日本国内的反馈也在降温,多家日媒与不少议员强调谨慎,社会舆论长期对卷入冲突持保留。西方不可能为一个争议性很强的主张出面背书。 还要看到,2024年特朗普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盟友分担问题,语气强硬。外部早已调整预期,指望他人替自己扛风险的空间在缩水。 欧洲这边,法国、德国在公开表述普遍聚焦“降温”和“对话”,几乎不谈介入方式。台海越敏感,他们越避免把话说死。 澳大利亚的做法类似,与英美推进潜艇合作与联演是真,但在台海表述始终留有弹性,更多强调态势感知与协调,不承诺军事介入。 回到日本自身,防务预算连年增长,远程打击和预警能力在补齐,例如采购“战斧”与高性能雷达。可一旦离开本土,补给、防护、抗打击的完整链条是否到位,这是门槛。 台海一旦升温,首先体现的是海空封控、火力压制与强度很高的信号干扰,外来平台进入即面对连续风险。成本评估摆在台面上,不会因一句口号改变。 因此,西方主要国家不跟进高市早苗,是基于力量对比、任务优先级与风险收益做出的理性选择。这不是沉默观望,而是明确的不站台。 对日本来说,把注意力放在稳住周边、控制摩擦,才符合自身安全与经济安排。把话说满,只会让回旋空间变小。 台海需要的是降温与沟通,扩音器式的强硬表态只会增添不确定性。把能力、成本与后果算清楚,才是正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