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日本防卫省官网突然更新了一条加急通报:中国海军055型导弹驱逐舰"鞍山

漫聊小知识 2025-11-18 16:15:04

凌晨两点,日本防卫省官网突然更新了一条加急通报:中国海军055型导弹驱逐舰"鞍山号"率领编队穿越大隅海峡。 文字描述足足三页纸,配图里万吨巨舰的轮廓在夜色中格外清晰。 这已经是三天内日方第二次发布类似通告,上一次是电子侦察船,这次直接来了个战斗群。 首先得弄明白一个关键问题:大隅海峡是啥地方?是不是日本家的“后花园”,咱不该走?答案明明白白:这是国际航道,谁都能走,合法合规! 大隅海峡在日本九州和大隅诸岛之间,宽得很,按照国际法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种国际海峡不管是商船还是军舰,都享有“无害通过权”,简单说就是只要不主动挑事、不搞军事演习,就可以正常走。 以前美国的航母、俄罗斯的巡洋舰都从这儿过,日本人顶多发个简单记录,从没这么兴师动众过。 怎么轮到中国海军,就成了“加急通报”的大事?说白了,不是咱不该走,是日本人看不得咱中国海军强大了,心态失衡了。 咱再说说牵头的“鞍山号”有多厉害,这可是咱中国海军的“王牌战舰”——055型万吨驱逐舰。可能有人对“万吨”没概念,这么说吧,它的满载排水量有1.25万吨,比日本最先进的“摩耶级”驱逐舰还重好几千吨,跟有些国家的轻型航母吨位都差不多。 这么大的舰体,装的家伙事儿自然不含糊,光导弹发射单元就有112个,啥防空、反舰、反潜、对陆攻击的导弹都能装,堪称“海上移动军火库”。 这里得说个硬家伙——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这玩意儿是“航母杀手”级别的,射程最远能到2000公里,末端速度能达到10马赫,也就是10倍音速! 啥概念?眨个眼的功夫就能飞好几公里,现在全世界最先进的拦截系统,对它的拦截概率都不到5%。 还有防空能力,海红旗-9B导弹能打200多公里远,配合舰上的双波段雷达,能同时追踪上百个目标,连美国的F-35隐身战机都能在600公里外就锁定。 更厉害的是,这船不光能自己打,还能当指挥中心,带着护卫舰、补给舰组成编队,协调空中、海上、水下的力量一起作战,这就是为啥叫“战斗群”的原因。 这回“鞍山号”带的编队也有讲究,除了它自己,还有054A型护卫舰和903A型综合补给舰。护卫舰负责反潜、护航,补给舰能装好几千吨油和物资,这意味着编队能在海上待上一两个月,不是简单“路过”,而是正儿八经的远洋训练。 以前咱中国海军哪有这实力?几十年前,咱的军舰吨位小、装备差,别说远洋训练,就连出远海都费劲,那时候日本人的军舰在附近晃悠,咱都没多少底气应对。 现在不一样了,055这样的大舰一艘接一艘下水,编队能浩浩荡荡穿越大隅海峡,直奔太平洋训练,这就是国家强大的硬底气! 日本人的急,说白了就是“既怕又酸”,怕的是中国海军的实力已经能突破所谓的“第一岛链”,以前他们跟着美国搞“岛链封锁”,觉得能把咱困在近海,现在咱的舰队想走就走,他们的封锁成了笑话。 酸的是他们自己的海军发展越来越跟不上,别看日本总说自己的军舰先进,跟055比起来,不管是吨位、火力还是信息化水平,都差了一大截。 有日本媒体自己都承认,“鞍山号”的性能远超他们的“摩耶级”,这种差距让他们坐不住了。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人这通“加急通报”,反倒成了咱的“免费宣传员”,他们写了三页纸,把“鞍山号”的航迹、编队配置说得明明白白,NHK电视台还滚动播放航迹图,等于帮咱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海军有能力组织远洋战斗群,有能力在国际航道自由航行。 咱中国军方从头到尾没说一句话,日本人就主动把咱的实力亮给全世界看,这波操作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人可能会问,三天内两次过海峡,是不是咱故意“秀肌肉”?我觉得这话得这么看:首先,远洋训练是海军的正常任务,咱要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保护海外的贸易通道,总不能一直待在近海吧? 以前咱没实力,现在有了055这样的大舰,就得练出远洋作战的本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其次,最近日本有些政客不老实,老在涉台问题上说些不该说的话,咱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容侵犯,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回应任何挑衅,这种“彬彬有礼的强硬”,比说一万句狠话都管用。 咱的舰队穿海峡,全程遵守国际法,不挑衅、不挑事,是堂堂正正的“无害通过”,日本人再怎么炒作,也挑不出理来。 反观日本,一边喊着“航行自由”,一边对中国海军正常通行过度反应,搞双重标准,全世界都看在眼里。 往大了说,这事其实是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海防卫”的一个缩影,以前咱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守着家门口,现在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咱得走出去,保护咱的海外利益,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就像家里有钱了,得有能力保护家产一样,国家强大了,海军就得有远洋护卫的本事。 055编队穿越大隅海峡,就是告诉世界: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有能力、也有决心维护海洋和平,但谁要是想在咱家门口搞小动作,咱也有足够的实力对付。

0 阅读:59
漫聊小知识

漫聊小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