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没想到自己花重金挖走中国稀土团队,以为能终结这个稀土霸权,结果却发现中国早就留了三张底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实话,莱纳斯公司这一出,真是又搞笑又让人唏嘘,花了那么多钱,挖走中国稀土团队,还自信满满以为能通过“抄作业”就能超越中国,打破稀土垄断? 想得美,别说“打破”,连一点破局的可能性都没有,要知道,中国的稀土产业可不是随便一招就能撼动的。 首先,你得明白一点,稀土产业不是简单的挖矿和提炼,背后是几十年技术积累的结果,莱纳斯想要通过引进技术团队,想象着能轻松搭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结果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你引进的那些人,最多能帮你优化优化萃取流程,可真正能支撑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分离技术,根本带不走,中国掌握的串级萃取技术,全球领先,早就被各国封锁,莱纳斯想学也学不成。 再看设备问题,莱纳斯在马来西亚建厂,用的还是中国十几年前淘汰的老设备,说白了,效率比中国最新的设备差了整整25%,他们生产的氧化镝纯度只有99.95%,这看似高,实际上差得远了。 美国的F-35战机用的磁铁,纯度要求达到99.999%,而莱纳斯的产品连门槛都摸不到,纯度差距背后是技术积淀的差距,不是一台设备或一支团队就能弥补的。 莱纳斯要扩产重稀土,估计这一招也要“卡壳”,澳洲矿石的重稀土含量才0.3%,这意味着他们得开采300吨矿石才能提炼出一吨氧化镝。 光是运输成本就让他们头疼,矿石从西澳到马来西亚,再转到欧美市场,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20%,而且马来西亚工厂一直受到环保问题困扰,民众抗议声不断。 再怎么折腾,产量也无法赶上中国,反而还面临各种成本上涨和监管压力,最终到2030年,莱纳斯的目标产能也不过全球市场的10%。 关键是,中国早就在这场博弈中埋下了三张底牌,任你怎么折腾,都没法翻盘。 第一张底牌是全球资源国的合作,说白了,西方想拉着资源国组成排他性联盟,结果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根本不买账,尤其是印度,他们明言不会放弃中国市场,越南和马来西亚反而和中国合作,共同建设稀土加工厂,形成了一个资源-技术-市场的闭环。 你看看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供应国,还是最大消费市场,中国新能源车的产量占全球的60%,风电装机容量占55%,这些合作伙伴不傻,跟中国合作能保证技术支持,又能分享产业链的红利。 你莱纳斯看得懂这一点吗?还幻想着能通过“挖人”就能破局,真是没得救。 第二张底牌是中国几十年沉淀的产业生态,江西赣州、包头这些地方,稀土产业链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中国有几百家配套企业,生产物料半小时就能调齐。 你莱纳斯能比吗?中国从矿石开采到永磁材料生产,28天就能完成全流程,而你呢?从西澳开矿到马来西亚加工,再送到欧美,光物流就超过三个月。 2021年苏伊士运河堵塞,澳洲稀土供应直接中断两周,这种脆弱性,随着全球化的退潮,只会越来越明显,你莱纳斯指望着自己单打独斗,真的有点天真。 第三张底牌是中国的应用端话语权,说白了,稀土不是放在仓库里的宝贝,它最终要用在产业中才能体现价值。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达到620万辆,风电装机容量60GW,军工领域的稀土需求增长40%。 这三大赛道的刚性需求,给了中国在全球稀土定价上的绝对话语权,莱纳斯就算能产点稀土,也得面对中国企业的成本压制和市场选择,根本无法撼动中国的优势。 你看,西方国家总是抱团搞稀土联盟,实际上就是一场互相拆台的闹剧,美国想要主导话语权,欧盟则紧盯着环保标准,日本急着保障供应,加拿大想靠卖资源赚钱,大家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盘。 结果是什么?彼此争权夺利,价格补贴谈不拢,怎么可能达成统一战略?你莱纳斯的“稀土联盟”不过是纸上谈兵,根本无法撼动中国的全球主导地位。 你们再怎么搞“去中国化”供应链,抛开这些虚幻的政治斗争不谈,光是中国的资源储量、技术专利、产业链布局、政策调控,已经把你们的所有“棋子”死死卡住了。 澳洲这回又花大钱去挖人才,想学中国的技术,结果却发现自己只能拿到表面的一些皮毛,真正的核心技术和产业链根本带不走,这就是差距。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