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不和中国打关税战,和其他的国家、地区、团体都可以打

阿智通鉴 2025-11-17 11:28:56

美国人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不和中国打关税战,和其他的国家、地区、团体都可以打,而且都能如愿以偿。   只要不和中国打热战,和其他的国家都可以打,而且都能得到想要的。在这个世界上,中国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关税大棒是美国用了几十年的套路,核心就是抓住对手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用失去市场的风险逼对方低头。说白了,就是看准了不少国家把美国市场当“饭碗”,一旦被加征高额关税,本国产业就得垮,所以只能乖乖妥协。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靠这招把日本拿捏得死死的。当时日本汽车横扫美国市场,底特律的车企哭着找政府求助,美国二话不说就对日本汽车加征100%关税,还威胁要扩大范围。   日本汽车业瞬间慌了神——毕竟美国占了他们海外市场的半壁江山,真丢了这块肥肉,无数工人得失业。   最后没办法,只能签下“自愿出口限制协议”,主动减少对美汽车出口,还乖乖在美国建厂,等于硬生生把到手的利润让了出去。后来对付日本半导体产业也是一个路数,加税、搞反倾销调查,逼着日本企业放弃市场份额,美国半导体趁机抢占空位,轻松就达到了目的。   换别的国家也一样,美国这招几乎屡试不爽。前几年对欧盟的钢铁加征25%关税,欧盟一开始喊着要反击,可真等美国落地政策,欧盟的钢铁企业先扛不住了——美国市场的订单占比虽不算最高,但突然加税导致成本飙升,库存堆成山,中小企业接连倒闭。   折腾了半年,欧盟还是坐下来谈判,同意限制钢铁出口量,美国没费多少劲就保住了本土钢铁业的利益。就连加拿大这种盟友,当年也被美国用关税拿捏过,对铝产品加征关税后,加拿大的铝厂只能减产,最后还是让步达成了新的贸易协议。   但这套在中国这儿是真不管用了,这大概是美国近几年最头疼的事儿。从特朗普政府挥起关税大棒到现在八年,美国加征的关税覆盖了上千种中国商品,可预想中“中国产业崩溃求妥协”的场面压根没出现。   反而中国第一时间就亮出了反制牌,对美国的农产品、能源产品加征对等关税,还把两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甚至对钨、碲这些关键资源实施出口管制,每一招都打在美国的痛点上。   关键是中国跟那些依赖美国市场的国家不一样,手里的底牌太硬。美国市场确实重要,但中国早就不是单靠海外市场活的主儿,国内十几亿人的消费市场摆在那儿,就算少了些美国订单,企业转头就能做国内生意,压根饿不着。   更别提这些年中国一直在开拓新市场,跟RCEP成员国的贸易额逐年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订单也越来越多,美国的市场份额就算少了块儿,其他地方也能补上。不像日本当年,除了美国市场几乎没别的去处,只能任人宰割。   美国更没想到的是,中国还敢跟他们在规则上硬碰硬。每次加税,中国都第一时间在世贸组织起诉,有理有据地掰扯道理,好几次都胜诉了,让美国在国际上丢了面子。反观那些被美国拿捏的国家,要么不敢起诉,要么起诉了也耗不起,最后只能认栽。中国这种“你敢打我就敢接,还能跟你讲道理”的硬气,美国以前压根没遇到过。   现在美国人算是彻底看明白了,不是他们的关税大棒不行,是这棒子敲到中国这块“硬骨头”上,压根没效果。对付其他国家,哪怕是欧盟、日本这种经济体量不小的,只要掐住美国市场这个软肋,对方迟早得低头。可中国既有庞大的内需托底,又有遍布全球的新市场,还敢正面反制,美国手里那点“市场威胁”的筹码,在这儿真不够看。   说白了,中国就是个特殊的存在——不是靠依附谁活着,而是自己就能撑起一片天。美国那套靠拿捏市场依赖的老办法,在这种能自己造血、敢正面硬刚的对手面前,自然失灵了。这也难怪美国现在越来越谨慎,毕竟试过一次才知道,跟中国打关税战,不光捞不到好处,自己还得吃瘪,倒不如去捏那些软柿子来得痛快。

0 阅读:0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