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应该是第一次俘虏了,乌克兰国防情报局帖木儿特种部队成员!进行了审讯,这名乌军帖木儿特种部队成员,乘坐美国制造UH-60黑鹰直升机对红军城发动特种空降行动。 一架美制黑鹰直升机低空掠过红军城上空,29名乌军特种部队成员刚伞降落地,就被一架巴掌大的无人机盯上了。 他们钻进民房想躲,没想到这无人机直接跟着钻窗户炸开,这不是电影特效,是近期俄军公布的战场真实画面。 更让人意外的是,被俘的乌军士兵坦言,我们大多是伤好没几天的人,只练了3天就上了战场,指挥乱得像一锅粥。 这场看似精锐的突袭行动,最终以11人被炸伤、多人被俘收场,暴露的远不止一场战斗的失败。 要搞懂这场闹剧般的突袭,得先看清这支部队的“真面目”。 他们来自乌克兰国防情报局的帖木儿特种部队,听着名头挺唬人,实际却是临时拼凑的“草台班子”,成员大多刚从医院出来,身上的伤还没完全好,拿到装备后只接受了3天速成训练,连黑鹰直升机的协同作战流程都没练熟。 任务却不轻,空降占领交通线制高点,掩护大部队撤退,有人可能会问,不是有美式黑鹰直升机吗?这装备可是美军的主力机型,怎么还会翻车? 这就不得不说黑鹰直升机的“软肋”了,这直升机看着先进,其实飞得不算快,低空飞行时很容易被雷达盯上,而且机身防护薄弱,根本扛不住无人机携带的炸药。 更关键的是,乌军连最基本的低空突防技巧都没掌握,飞行路线没做任何伪装,刚进入红军城空域就被俄军的监控网逮了个正着。 反观俄军,派上的是FPV无人机,这种小飞机带着实时摄像头,能像风筝一样灵活操控,发现目标后就直扑过去,哪怕对方躲进房子、钻到墙角,也能跟着钻缝隙炸。 这场战斗最扎心的,还是被俘士兵说的“指挥混乱”。 按常理,特种空降行动得提前摸清敌方布防、规划撤退路线,可乌军指挥层连俄军的无人机部署情况都没搞清楚,就把一群半训练状态的士兵往火坑里推。 有战场视频显示,小队落地后根本没人统一指挥,有的往树林跑,有的躲进民房,完全成了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正好给俄军无人机逐个打击创造了机会。 其实这不是个例,近期不少乌军士兵都反映,前线兵力紧张时,常出现“伤愈人员仓促归队”的情况。 而俄军能赢,靠的不是运气,是把无人机战术玩到了极致。 他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把无人机分成了侦查和打击两组:侦查机先在天上盘旋找目标,发现后立刻把位置传给打击机,几分钟内就能完成锁定攻击。 更厉害的是,这些无人机成本不高,却能精准打击,比用导弹划算多了,特别适合对付这种小规模突袭。 有军事专家分析,现在的战场早就变了,哪怕有再先进的直升机,要是没配套的防护和协同战术,也架不住无人机的“群狼战术”。 乌军拿着美式黑鹰,却败在临时拼凑的队伍和混乱的指挥上;俄军的无人机不算最尖端,却靠精准战术发挥了最大威力。 被俘士兵说“放下武器才能活命”,虽说是个人求生的感慨,却也戳中了要害,脱离实际的指挥、仓促上阵的士兵,再先进的装备也救不了。 战争从来不是装备的简单比拼,而是人和装备的磨合、战术和指挥的协同。越是残酷的战场,越容不得半点侥幸和敷衍。 希望这样的教训能让更多人明白,扎实的准备和科学的布局,才是真正的底气。 装备再先进,也救不了仓促的准备,战术再高明,也撑不起混乱的指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