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些年在海外看了很多,如果要抽象概念去谈海外市场 2 个小时也能讲的比较清楚明白。但我觉得更有意义的事情是“假装还没法抽象,要去看到具体的事实”,把他们放到“电车在世界”这个系列节目里。让更多腿脚和眼睛不在海外的朋友,看到听到海外实际的微观的情况。提供不同人的影像和话语,进入很多人的大脑,和这些大脑共振出更多的版本的抽象。而不是我试图抽象和概念后,输出来试图影响很多人。我当然可以输出,我也喜欢输出,我也很感谢有人会接受我的输出。很多次被券商基金车企喊去做线下的分享交流。但我们需要看到,任何人的视角和知识储备都是有限的。抽象也好,认知也罢,都是人生的捷径。用多了是有后遗症的。说话容易“上价值”,办事容易“找闭环”,思考容易“做迭代”,睡前还在“搞复盘”。我自己在行走的路上,总会感觉:自己对汽车世界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对一个陌生国家的理解、对一个人的理解,过去感觉是 XX,但是现在感觉其实是 XX。不出来走,这样的“但是”就很难获得。我们天天讨论车脑要 ota,频率要高一些更好。我想问我们的人脑不该 ota,频率又该是如何呢?对于那些喜欢坐在屋子里、在我微信群里,天天宏大叙事的人,我真的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偶尔宏大叙事,是心怀天下。天天宏大叙事,而且并没去过天下,那我只能假设,这叫“颅中抽象上瘾”。这是一种无需情趣用品就能上头的天赋,一种不利于拉动内需的活动。我持反对意见。人和人还是应该真接触,真交流,真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