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成长看得见:松北前进小学“五+五”生长课程的育人智慧 在教育的百花园里,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像树苗一样,在“德、智、体、美、劳”的阳光雨露中自然生长?哈尔滨市松北前进小学的“五育融合背景下的‘五+五’适龄性生长课程体系”,给出了一份充满温度的答案。 破题:给“五育融合”装上“生长导航” 提起“五育融合”,很多人会觉得是个宏大的概念,但松北前进小学把它变成了可触摸、可操作的“生长课程”。这一课程体系直击“五育如何真融合、学生如何真生长”的难题,以“教育即生长”为办学思想,构建了一套“适龄性生长课程体系”,就像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定制了“生长导航”,让德、智、体、美、劳的培养既全面覆盖,又贴合每个学段的成长节奏。 架构:“五+五”的生长密码 课程的核心是“五+五”体系:第一个“五”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第二个“五”是小学五年的成长阶段。学校把五年分为五个“适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侧重又相互衔接的五育培养重点。 从课程表上就能看到它的用心:“生长”基础课程(国家课程)打牢根基,“生长”特色课程(校本课程)体现个性,“生长”融合课程(地方课程)拓展视野。比如低年级侧重“习惯养成”的德育渗透,中年级强化“探究能力”的智育拓展,高年级注重“责任担当”的劳育实践,让五育在每个阶段都有“生长点”。 更妙的是“5431”教学评一致性体系,它把“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串成闭环,确保“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都围绕“生长”展开。就像给课程装上了“GPS”,让五育融合不跑偏、不空心。 深耕:从理念到实践的研发之路 这份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生长课程”初期、发展期、复展期、深耕期四个阶段,从2010年开始探索,到2024年仍在迭代,整整十四年的打磨,让课程从“种子”长成了“大树”。 在实践中,学校把“让每个师生在自我超越中成为最好的自己”作为办学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中。比如“生长”特色课程里的“五育融合周”,一年级的“习惯养成周”会把德育(整理书包)、智育(数学分类)、劳育(系鞋带)结合起来,一堂课里练出多种能力,让孩子觉得“学习就像玩游戏,一关比一关有收获”。 成效:让生长的故事可感可及 这套课程的实践成效,写在孩子们的笑脸上,也印在一张张成果里:学校开发的特色教材、获得的荣誉证书,还有那些在课程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有的成了“小小发明家”,有的成了“艺术小达人”,有的成了“公益小先锋”。 更重要的是,它回答了“五育融合如何落地”的教育命题,在全国41个地市276所学校推广,让“生长课程”的种子在更多土壤里发芽。就像一棵大树,松北前进小学是根系,而枝叶已经伸向了更广阔的教育天地。 松北前进小学的探索告诉我们,“五育融合”不是简单的“拼盘”,而是让德、智、体、美、劳像养分一样,自然浸润孩子的成长。当教育真正以“生长”为核心,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在五育的阳光雨露中,长成独一无二的“最好的自己”。这或许就是“生长课程”最动人的育人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