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成员国正式宣布了,2025年11月14日,欧盟通过了取消小包裹免税的决议。原本拖到2028年的计划,现在直接提前到2026年执行。 明眼人都很清楚,这一刀主要是冲着涌入欧盟的中国低价商品去的。 新规很直接,所有150欧元以下的跨境包裹都必须缴税,邮政直邮还得另外交2欧元手续费,本地仓发货也要加收0.5欧元,乍一看似乎是条小法规,但对依赖这条免税通道的中国跨境卖家,它就是砍向利润的利刃。 欧盟拿出了一大串数字作论据,说2024年进入欧盟的小包裹多到惊人——高达46亿件,其中91%来自中国,相当于每秒钟就有上百个中国包裹落地在不同的欧洲国家。 更令他们不满的是,约65%的包裹涉嫌低报价格,估算一年让欧盟少收50亿欧元税收,这些钱,他们不打算再让出去。 在政策正式落地前,德国就率先发声。财长直接表态,欧洲市场不欢迎所谓的“中国低质货”。德国的本土时尚电商Zalando和意大利时尚协会等行业组织,也一直施压欧盟,希望尽快取消免税,因为他们觉得便宜的中国货把欧洲商家的空间压到没法喘气。 中国外交部回应很明确,希望欧盟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给在欧的中国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话虽正式,但指向很清楚——这项政策就是在针对中国跨境电商。 在这一刀真正落下之前,冲击已经传到中国卖家的案头,深圳的服装商,本来每天能稳定出货,靠的是免税政策勉强维持微薄利润,一旦关税加手续费叠上去,成本至少会涨一成多,接下去不是被迫涨价,就是直接亏本,无论哪条路都不好走。 这是很多中小卖家的集体焦虑——突然失去了在欧洲市场站住脚的支撑点。 欧盟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法国家乐福的管理层认为,所谓的“2欧元手续费”只是象征意义,根本挡不住廉价商品的流入,反而让消费者不满;比利时个体户协会则觉得太低,喊着要加到20欧元才够力,这种分歧说明,本土保护和消费者利益之间,矛盾很难调和。 今年8月,美国取消了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免税政策,中国对美的低价电商出口额直接从去年的231亿美元在短短九个月内跌到131亿美元,说明这种税收政策的杀伤力并不只是一纸空文。 中国的大型平台早就嗅到了风险。Temu、希音在看到美国市场收紧的迹象后,立刻把目光转向欧洲,今年前九个月对欧出口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眼下它们正火速在波兰、德国、西班牙等地建本地仓,把直邮改成本地发货,以此绕开新规的高税和手续费,对于它们来说,这只是一次调整,而没有被彻底封死。 但对产业链两端的中小商家而言,形势就不一样了。欧盟说是要保护本土企业,可最后真埋单的除了海外卖家,还有欧洲普通消费者,以后他们买19.9欧元的耳机、29.9欧元的背包,不仅要加税,还要付额外的手续费,花的钱更多,买东西的选择更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