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退休工人王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贪图每瓶药2-5元的小便宜,竟会牵扯出一条横跨多省的职业收药黑链。2023年夏天,这个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在医院门口遇到收药贩子,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王某需要常年服药,医保卡开药量却受病情评估限制。为了多赚点"零花钱",他以"备用药"为借口,向十多位亲友借来医保卡。从2023年到2024年7月,王某频繁出入上海多家医院,不仅超量配自己的常用药,还开各种非自用药品。这些药品被他转手卖给收药贩子,最终造成国家医保基金损失超过10万元。 松江区检察院在办案时发现一个难题:王某开的药既有自用的也有非自用的,如何准确计算诈骗金额?检察官联合医保局创新采用"自用药品超量+非自用药品"的认定原则,结合不同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反复测算,最终锁定10万余元的损失金额。2025年9月,王某因涉嫌诈骗罪被提起公诉。 顺着王某的线索,执法人员顺藤摸瓜揪出整个犯罪网络。收药贩子陆某、阮某夫妻专门向王某这样的"药农"收购药品,明知是骗保药品仍大量收购,累计交易额超5万元。警方在他们住处和车里查获的药品价值达16万余元。 这些药品又被转卖给张某、汪某夫妇,他们通过快递将药品销往外地的杨某,交易金额19万余元,扣押药品价值40余万元。最终杨某将药品卖给开药店的沈某,从杨某处查获的药品同样价值40余万元。2025年9月29日,这条链条上的陆某、阮某、张某、汪某、杨某均因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公诉。 这条黑色产业链运作模式清晰:药贩子指令参保人多开药,低价收购后层层加价,最终流入药店销售。每个环节都让医保基金遭受损失,更可怕的是,这些脱离监管的"回流药"可能因储存不当失效变质,成为用药安全隐患。 松江区检察院表示,将联合公安、医保部门建立异常数据筛查机制,通过比对开药记录、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固定证据。针对庞大的开药群体,检察机关还将联合医疗机构开展普法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医保基金是全体参保人的"救命钱"。 这起案件揭开的不仅是职业骗保的冰山一角,更警示我们:守护医保基金需要每个参保人的自觉。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聪明",最终侵蚀的是我们共同的医疗保障防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