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遇见课堂:广渠门中学的个性化学习革命 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的课堂上,学生

特级钱守旺云 2025-11-15 08:09:12

当AI遇见课堂:广渠门中学的个性化学习革命 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的课堂上,学生小张的数学练习册里弹出了一道特殊的题目——这道题不是老师统一布置的,而是AI根据他昨天的错题专门生成的。与此同时,他的同学小李正在用虚拟实验平台探索物理中的力学原理,系统实时根据他的操作调整实验参数……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真实实践。 广渠门中学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学科教学创新实践”项目,以“BASE+”教育生态为核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未来教育的生动图景。该项目从工具应用到生态构建,经历了初期探索、中期深化、生态成熟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了“需求定位—智能生成—迭代优化”的完整闭环。 在教学场景中,AI就像一位“超级助教”。它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比如,在数学学习中,对于几何知识掌握薄弱的学生,AI会生成更多关于图形变换的题目;在语文学习中,阅读能力强但写作薄弱的学生,会收到更多写作技巧的指导。这种“千人千面”的学习方案,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模式,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在跨学科融合方面,该项目也有出色表现。以“科技属实课堂”为载体,构建了“场景重构—分层探究—资源协同—成果可视”的科学教育生态。学生不再是孤立地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在真实的场景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在设计一个桥梁模型时,学生需要用到数学的几何知识、物理的力学知识,甚至还涉及到工程设计的相关内容。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伴随着挑战,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也不例外。广渠门中学的项目团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在伦理层面,构建了“伦理审查—AI伦理委员会—协同监管”的三层架构,确保AI的应用符合教育伦理和学生的利益。在技术层面,通过“技术预研—着力点评估—机制与应用”的路径,不断优化AI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从实践成效来看,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教师AI工具课堂使用率达100%,课堂参与度峰值提升至87.6%,满意度也比应用前提升了10.53%。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学生和教师对该项目的认可,更证明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广渠门中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人工智能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要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像这样的创新实践,让人工智能真正赋能教育,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0 阅读:0
特级钱守旺云

特级钱守旺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