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无数60后的一段话: “1960年到1969年出生的我们,到2025年,最大的65岁,最小的也56岁了,当年热热闹闹2.17亿人的队伍,如今只剩下1.9亿人同行了,有2700万同胞已经提前到站。即每100名60后出生者中,当前已有13人去世。这代人生于困苦,长于动荡,工作时遇下岗,生育时受限,退休时赶上延期。他们是历经艰辛的一代,经历了计划生育、高房价、就业压力和养老重担。 谁没听过长辈念叨“当年连红薯都吃不饱”?60后的童年,物资匮乏是常态,一件打补丁的衣服能穿兄弟姊妹好几个人,粮票、布票是家庭账本上的硬通货。农村的孩子跟着父母在生产队挣工分,天不亮就下地割草,放学后还要喂猪拾柴;城市里的孩子盼着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黑白电视是整条街的“稀罕物”,一群人挤在邻居家看《地道战》的场景,是刻在记忆里的温暖。他们的成长没有补习班,却在集体劳动中学会了坚韧,在物资短缺中懂得了珍惜。 青年时期的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也扛起了时代转型的重担。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们凌晨下地深耕细作,敢为人先种经济作物,把农产品运到城里叫卖,第一次尝到“多劳多得”的甜头;城市里的国营工厂实行“三班倒”,他们在机床前一站就是8小时,为了完成生产指标主动加班,连春节都可能在车间度过。可谁也没想到,90年代国企改革的阵痛袭来,上千万工人面临下岗,他们没有怨天尤人,男的去开出租车、搞装修,女的去当保姆、做保洁,夫妻俩凑钱开小超市的比比皆是,把孩子送进大学是他们唯一的执念。 生育政策的实施,让这代人大多只有一个孩子。他们把所有希望寄托在独生子女身上,住着单位分的老房子,却愿意花半个月工资给孩子请家教;自己舍不得买新衣服,却要给孩子买电脑、报兴趣班。如今孩子长大成人,他们又面临“4-2-1”的家庭结构,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老人,还要帮扶刚步入社会的子女。2025年人社部数据显示,全国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3426元,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不少60后的养老金仅在2000-3000元区间,既要应对日常开销,又要预留医疗费用,养老压力实实在在压在肩上。 更让人揪心的是健康问题,60后中70%以上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达4200万。他们年轻时为了生计透支身体,老了才发现,医院成了常去的地方。独生子女要兼顾工作和家庭,很难时刻陪伴,不少独居老人面临“求助无门”的困境。好在49个城市试点的长期护理保险,让重度失能老人能报销部分护理费,社区“物业+养老”服务也在补齐短板,助洁、维修、陪诊等服务让老人们多了份保障。 即便历经磨难,这代人依然撑起了国家发展的半边天。70年代的水利建设工地上,他们推着独轮车运土方,用钢钎凿岩石,建成了上万座中小型水库;90年代的京九铁路、三峡工程中,他们在荒山野岭搭工棚,用双手铺就交通命脉;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农村的田垄沃野,都藏着他们晒黑的脊梁和磨破的手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0后出生总人口达24058万,如今存活率约84.8%,这组数字背后,是他们跨越风雨的坚韧。 如今,60后们陆续步入老年,有人开始规划退休生活,跳广场舞、学智能手机、旅游打卡;有人还在为家庭操劳,帮子女带孩子、补贴家用。他们吃过的苦,最终变成了我们脚下的路,他们用最普通的人生,书写了一个国家爬坡过坎的历程。这代人的坚韧、担当与奉献,不该被时光遗忘,他们值得更完善的养老保障,更舒心的晚年生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