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印度经济未来可能超车,这话不是随便说的,背后是新加坡和印度越走越近的现实。 在伦敦举办的一场国际会议上,曾执掌新加坡达20年之久的前总理、现任国务资政李显龙,发表了一番颇引人浮想联翩的言论。 他声称,中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发展脚步似有放缓之象。反观印度,朝气蓬勃,未来极有可能实现对中国的超越。 这话一出,立刻搅动了亚洲的地缘政治棋局。 相较于纠结争论中的输赢胜负,洞察这句话背后的算计与谋划显然更为重要。 这其中蕴含的深意,远比表面的输赢更值得探寻。 毕竟,就在今年,新印两国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还要庆祝建交60周年。 双方的捆绑已经相当深入。 新加坡的PayNow和印度的统一支付接口(UPI)无缝对接,打造了全球首个跨境实时支付系统。 军事上,新加坡的军队定期跑到印度的安达曼群岛搞联合军演。 教育层面,新加坡国立大学更是和印度理工学院联手办起了双学位项目,瞄准的正是印度那些聪明的科技人才。李显龙将此诠释为“于不确定性中分散风险”。 简而言之,此理念恰似不把所有鸡蛋置于同一个篮子,旨在降低潜在风险,以谋更稳健之发展态势。 当然,李显龙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 印度经济的确展现出惊人的活力,2023年GDP增速冲到7.8%,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更是飙升至8.4%。苹果公司正计划在印度生产iPhone17,早已开设了五家工厂。 印度的年轻人优势太明显了,超过60%的人口都是青年,足足有5亿之多。 他们还很擅长“低成本创新”,那个“月船3号”探测器,成本不到7500万美元,连中国“嫦娥四号”任务的六分之一都不到。 但光鲜数据背后,印度的硬伤也同样致命。 该国铁路密度仅达中国的24%,颇为滞后。 备受瞩目的“钻石四边形高铁网”项目推进迟缓,如老牛拉车,截至目前完工率仅10%。港口效率也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这怎么支撑一个制造业大国的梦想? 政策的不稳定更是让外资头疼。三年改三次外资政策,搞得特斯拉这样的巨头都犹豫不决。之前一个月内就有35亿美元外资出逃的记录,连苹果代工厂纬创都曾受不了而退出。小米等中企更是频繁遭到审查。 反观中国,老龄化问题确实摆在眼前,超过14%的人口步入老龄阶段。但中国的底牌在于它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并且正在用“新大脑”弥补“旧肌肉”的衰退。 中国坐拥全球规模最为庞大的理工科毕业生与工程师群体。每年逾千万的大学毕业生,恰似一泓源源不断的清泉,构筑起其崭新的人才宝库。 在人工智能领域,北京、上海、深圳三座城市展现出强劲的投资活力。 仅年度投资便超80亿美元,这一数字令人瞩目,竟是印度的六倍之多,足见三地在该领域的投入力度。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成功构建起全产业链的闭环体系。 这一壮举彰显着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为经济的稳健发展与创新突破筑牢根基,意义深远。 拿新能源汽车来说,从电池研发到整车下线再到全球销售,一气呵成。这与印度制造业形成了鲜明反差,印度制造业多聚焦于低附加值的组装环节,在产业格局中呈现出与其他情况截然不同的态势。 所以,李显龙这番话,与其说是预测,不如说是一种战略姿态。 此般情形,淋漓尽致地暴露出新加坡内心深处那浓重且深沉的危机感,似阴霾笼罩,挥之不去,于发展的道路上投下一道暗影。 随着“中国-东盟”合作的深化,新加坡担心自己传统的中转港地位被削弱。它那个全球20%集装箱中转量的筹码,并非万无一失。 新加坡的策略,早已从“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平衡木,进化到了一种更主动的“织网”模式。 它向越南转移电子零部件产业链、建芯片封装厂;在印尼投资新能源镍矿;甚至和菲律宾在南海搞起了联合巡航。 李显龙的这番话,就是新加坡这场宏大棋局中的一步。它在告诉世界,全球化可能不会再是铁板一块,未来或许会分裂成“数字印度”与“制造中国”并存的双体系。 跨国公司正以实际行动做出抉择。 以特斯拉为例,它既于上海扩大产能,又在浦那筹建工厂。这般布局,堪称分散风险、进行风险隔离的典型举措。 在这个可能到来的新格局中,新加坡要扮演什么角色?答案就是“超级连接器”。它要成为连接不同体系、对冲风险的那个关键节点和路由器。 所以,与其纠结于“印度能否超越中国”,不如看看新加坡是如何通过一场精准的外交表演,为自己在日益碎片化的世界里,牢牢锁定一个不可或缺的枢纽位置。 这,才是小国生存智慧的极致体现。 信息来源:商丘市电视台--李显龙伦敦对话会放话:中国已开始变老,印度年轻早晚会追上甚至赶超!背后藏新加坡中美印战略卡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