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不敢相信!台积电的顶尖工程师竟然公开感慨,要是没有那个人,中国芯片恐怕连28

地缘历史 2025-11-14 14:46:08

简直不敢相信!台积电的顶尖工程师竟然公开感慨,要是没有那个人,中国芯片恐怕连28nm都过不去。   这个人,就是梁孟松。他到底凭什么,能让整个行业为之震动?   在加盟中芯国际之前,梁孟松的履历早已是传奇。   他拥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电机博士学位。这个学位本身就代表了半导体领域的最高殿堂。   他在台积电任职期间,是近500项专利的发明人。   更惊人的是,他曾带领团队,在130纳米制程工艺的决战中,一举击败了当时的行业巨头IBM。   这在当时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梁孟松的辉煌,并未就此止步。   后来他转投三星,更是上演了一出惊天逆转的好戏。   他力排众议,主张三星跳过20纳米制程。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决策。他选择直接攻关更先进的14纳米制程。   结果,他赌赢了。三星凭借14纳米制程的成功量产,从台积电手中抢走了苹果和高通的巨额订单。   这一战,彻底改变了全球芯片代工的格局。梁孟松也因此被誉为“大神级”的芯片专家。   所以,当杨光磊发出“如果大陆没有梁孟松,估计还要停在28nm”的感慨时,整个行业都听懂了。   这并非夸张,而是一个资深从业者基于事实的专业判断。   2017年,梁孟松正式加盟中芯国际。他的到来,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   当时的中芯国际,在28纳米制程上挣扎已久,良品率始终无法达到理想水平。   梁孟松上任后,几乎是立竿见影。他迅速解决了28纳米制程的瓶颈问题,良品率大幅提升。   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一场真正的风暴正在酝酿。   在接下来的短短三年时间里,梁孟松带领他的团队,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的壮举。   他们跑完了从28纳米、14纳米、12纳米、n+1,直到7纳米整整五个世代的技术开发。   要知道,这样的技术跨越,其他公司通常需要花费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梁孟松却用三年就跑完了全程。这已经不是渐进式的改良,而是一场跨越式的技术爆发。   2019年,中芯国际的14纳米制程成功进入量产。   这标志着中国大陆的芯片制造,终于迈入了全球先进行列。而这背后,梁孟松居功至伟。   他卓越的团队领导能力和深厚的技术功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他能将极其复杂的技术难题,精准地拆解为一个个可执行的步骤。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正是天才的标志。   真正的考验,来自于7纳米技术的攻关。众所周知,7纳米及以下的先进制程,离不开最关键的设备——EUV光刻机   。而这,恰恰是中国大陆被“卡脖子”最狠的地方。   在美国将中芯国际列入“实体清单”后,获取EUV光刻机的大门被彻底焊死。   这几乎等同于宣布了中芯国际在先进制程上的死刑。所有人都认为,没有EUV,7纳米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然而,梁孟松和他的团队,再一次创造了奇迹。   他们另辟蹊径,在没有EUV光刻机的情况下,依靠现有的DUV光刻机,通过多重曝光技术,硬生生攻克了7纳米工艺。   这无疑是对外部技术封锁最有力的一次反击。   它向全世界证明,即使缺少最顶级的“食材”,顶级的“厨师”依然能做出令人惊艳的菜肴。   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绝境中得到了验证。   当然,挑战依然严峻。梁孟松曾坦言,5纳米和3纳米最关键的八大项技术,其实早已展开。   但缺少EUV光刻机这块拼图,后续的道路便被堵死。这成为了他最大的遗憾。   尽管如此,7纳米技术的突破,其意义远超技术本身。它彻底打破了外界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悲观论调。   更为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提振了整个国家攻克技术难关的决心和信心。   这一突破,也带动了整个国内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都在围绕着国产先进制程进行适配和优化。   一个更加自主可控的半导体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时间来到2025年11月,我们看到,由梁孟松点燃的这把火,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燎原之势。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并未因外部制裁而停滞,反而走上了一条多点开花的创新之路。   就在不久前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展示了“启蒙”项目。该项目利用AI大模型,实现了处理器芯片前端设计的全自动。   这极大地提升了芯片的设计效率,是在另一个维度上的破局。   同时,存算一体视觉芯片、高精度模拟矩阵计算芯片等新型技术也捷报频传。   这些探索,正是在为“后摩尔时代”的算力挑战,寻找新的答案,试图绕开对单一先进制-程的过度依赖。   这一切,都与梁孟松当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密不可分。   他不仅为中芯国际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在逆境中绝不言弃,用智慧和汗水冲破壁垒的工程师精神。   杨光磊称“天才只是见梁孟松的门槛”。这或许是对他最好的注解。

0 阅读:95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