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福建副省长贺敏学被抓,毛主席得知情况后非常惊讶,因为贺敏学不仅是贺子

史太郎呀 2025-11-14 13:37:12

1967年,福建副省长贺敏学被抓,毛主席得知情况后非常惊讶,因为贺敏学不仅是贺子珍的哥哥,还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重要功臣! 1967年初冬,福建省政府大院笼罩着诡异的气氛,副省长办公室里,63岁的贺敏学正伏案审阅三明钢铁厂的建设报告,红笔在关键数据处画着圈,突然门被撞开,一群戴着红袖章的造反派冲了进来。 贺敏学,你的问题很严重,为首的年轻人挥舞着大字报,贺敏学缓缓抬头,摘下老花镜,声音平静:要抓就抓,但这份报告关系到两万工人的饭碗让我批完,这份从容源自他四十年革命生涯锤炼出的定力。 贺敏学出身江西永新黄竹岭的书香世家,父亲贺焕文思想开明支持子女追求进步,1925年,21岁的贺敏学在永新组织青年读书会,传播革命思想。 更重要的是,他在禾川中学结识了袁文才,这个江湖义气深重的同窗,后来成为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关键人物。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率领不足千人的队伍在三湾改编,面临生死存亡,井冈山上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占山为王,对外来者充满戒备。 关键时刻贺敏学冒着生命危险下山接应,在大仓村毛主席第一次见到这位瘦高的青年,开口就问:你就是袁文才的把兄弟,贺敏学点头:袁文才重义气,只要说清楚革命道理定能合作。 事实证明贺敏学的判断精准,通过他的斡旋工农革命军顺利上山,但改造这支江湖气息浓厚的绿林队伍并非易事,贺敏学创办工农革命军教导队,用《水浒传》的故事启发袁文才:宋江接受招安,梁山好汉死的死、散的散,这就是不坚持革命的下场,袁文才听后沉默良久,终于明白了改造的必要性。 最让人感动的是八角楼让房一事,贺敏学原本住在条件较好的八角楼,见毛主席需要安静环境制定战略,二话不说搬到农军的通铺,毛主席感激地说:敏学同志顾全大局,这四个字,成为两人革命友谊的见证。 1928年8月,红军主力远征湘南,敌军五个团趁虚围攻黄洋界,贺敏学在小井仓库翻出三发锈迹斑斑的迫击炮弹,又从俘虏中找出会打炮的敌军炮手刘德华,三发炮弹只响了一发,却恰好击中敌军指挥所,吓得敌人连夜撤退,这才有了毛主席的名句黄洋界上炮声隆。 但是革命道路从不平坦,1930年富田事件中贺敏学被诬为AB团关押,他通过可靠的旧部向毛主席传递真相最终获释,这段共患难的经历,让毛主席更加信任这位战友。 解放后贺敏学从枪林弹雨转向经济建设,渡江战役中他的部队创造24小时强渡长江的纪录,1954年在北京,毛主席当面称赞他有三个第一:,武装暴动第一、上井冈山第一、渡长江第一。 1958年贺敏学调任福建副省长,主抓工业建设,在三明钢铁厂他与工人同吃同住解决技术难题,在福州港他带头下水清理淤泥,在厦门工业区他坚持环保规划展现出超前眼光。 正是这种不搞派系、埋头实干的作风,让贺敏学在1967年的乱局中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批斗会上面对荒唐指控他不卑不亢:我的历史党和人民会评判,被关押期间他每天背诵毛主席诗词保持革命意志。 妻子李立英没有慌乱,她翻出1930年毛主席与贺敏学在井冈山的合影,背面还有毛主席的亲笔题词,她托老警卫员张德生冒险送信北京,信中写道:黄洋界的炮还在响,渡江的船还在摇,贺敏学没忘本。" 这封信辗转一个多月到达毛主席手中,看着泛黄的照片,毛主席陷入沉思,这位为革命出生入死的老战友,怎么会是反革命,他立即批示:贺敏学同志是井冈山的功臣,是经过考验的好同志必须立即纠正错误恢复其职务和名誉。 获释那天贺敏学异常平静只说了句:早知道主席不会忘记井冈山的炮声,他立即返回工作岗位,继续推进未完成的建设项目。 1984年80岁高龄的贺敏学重返井冈山,在黄洋界哨口久久伫立,仿佛又听到了那声改变历史的炮响。 1988年4月26日,贺敏学在福州病逝,临终前他嘱咐子女:不要忘记井冈山精神,那是共产党人的根,这位从井冈山走出的老革命,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忠诚与担当,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革命者,经得起任何历史考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0 阅读:85

猜你喜欢

史太郎呀

史太郎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