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

吉吉淘的过去 2025-11-14 12:27:13

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犯了难,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说:“周总理的字苍劲雄伟,刚劲有力,有如颜碑,风格端庄凝重,可以问问周总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光是一座石头建筑,更是无数人心血的结晶。 事情要从1949年说起,那时候刚解放不久。 全国政协开会时大家就商量,得给革命年代牺牲的英雄们立个碑,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 毛主席早就想过这个事,在井冈山时期他就念叨过,要纪念那些为革命送命的战友。 所以这个提议一出来,很快就被定下来了。 接下来是选地方,有人建议放在东单广场,说那里热闹,来往的人多,方便大家瞻仰。 也有人提八宝山,因为好多烈士埋在那儿,祭奠起来方便。 但更多人觉得天安门广场最合适,这儿几百年来都是政治中心,地方又大,能容下好多人。 周总理发了话,他说天安门广场有过五四运动这样的爱国事件,把纪念碑立在这儿更有意义,能让人想起那些为真理牺牲的人。 毛主席听了直点头,别人也就没意见了。 天安门广场以前可不是现在这样,清朝时候是封闭的,老百姓进不去。 后来北洋政府有个叫朱启铃的官员,硬是推了红墙,把广场开放了,这才让普通人有机会进出。 可国民政府搬去南京后,这里就荒了,长满杂草,垃圾成堆。 直到北平解放,叶剑英带着人紧急整治,上万军民一起动手,才在1949年9月前把广场收拾干净。 奠基仪式定在9月30号傍晚,毛主席和政协代表都来了。 奠基石是工匠陈志敬和他哥连夜赶出来的,本来要一个月的话,他们只用一星期就刻好了。 毛主席站在广场上,看着代表们列队,还像指挥军队一样喊口令让大家站齐。 周总理宣布仪式开始,大家默哀后,毛主席念了碑文,然后拿起铁锹铲了第一抷土。 代表们一个个跟着填土,场面庄重得很。 有个叫杨拯民的委员后来回忆,说这么快定址动工,全世界都少见。 碑怎么建,成了下一个问题。 北京市长彭真牵头成立了个兴建委员会,梁思成和郑振铎当副手,但实际是周总理总负责。 总理提了三个要求:碑要庄重,能激励活人,还得有时代气息。 设计方案收了两百多个,有亭子、雕像、塔各种样子的。 梁思成主张用传统碑形,说这样才挺拔严肃。 还有人想学美国华盛顿纪念碑,搞成空心能爬上去看风景。 但梁思成觉得中国的碑得有自己的味道,最后定了用实心碑。 周总理看了方案,自己琢磨出一个设计:碑高37.94米,比天安门城楼还高,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 这个主意大家都很赞成,虽然总理不是专业设计师,但他经历多,懂英雄的分量。 最难的是找碑心石,要一整块大石头,不能有裂缝。 勘探队跑遍全国,发现青岛崂山的花岗岩最好,结实又耐风化。 采石工人用老办法,拿锤子敲楔子,花了四个月才采下一块长15米多、重300吨的巨石。 运下山时,工人铺土基、垫木头,让石头慢慢滚下来。 运到火车站更麻烦,当时火车最多拉30吨,只好找苏联帮忙调来能拉90吨的车。 石头一路减重,最后剩60吨才运到北京。 朱德还到车站迎接,工人们又花了三天把石头挪到工地。 碑文写什么、谁來写,也是大事。 美术大师徐悲鸿建议让毛主席题字,主席很高兴,马上研墨写了两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让专家挑好的用。 正面定了,背面碑文谁写?梁思成觉得还是主席合适,但林徽因说楷书更工整,适合多字碑文。 彭真插话道:“周总理字儿不错!”主席听了笑笑说同意。 周总理本来推辞,但接活后特别认真,在北戴河养病时天天练字,写了四十多遍才交稿。 雕刻师傅魏长青把字放大镀金,用了132两黄金,确保三百年不褪色。 碑的方向也有争论,老规矩是坐北朝南,但天安门广场人多从北边来,先看到背面。 最后周总理拍板改成坐南朝北,让行人一眼看到主席题字,意义更大。 浮雕是另一大工程,周总理点名雕塑家刘开渠负责。 全国挑了一百多好手,定了八个历史事件刻上去,比如虎门销烟、武昌起义、抗日战争等。 毛主席特意说别刻领袖像,要突出人民群众。 林徽因设计了花饰,用牡丹、荷花寓意英雄的高洁。 可惜她没等到碑建成,1955年就去世了。 浮雕做得仔细,还请真战士摆姿势参考。 建碑前后用了近九年,两万多人参与。 1958年5月1日落成时,刘少奇、周总理等都来了。 金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周总理高兴地说:“咱没靠外国人,自己也办成了!” 这座碑至今立在天安门广场,天天提醒人们别忘英雄。 主要信源:(北晚在线——碑文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写了40余次,网友致敬)

0 阅读:1
吉吉淘的过去

吉吉淘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