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像防贼似的防奥运会,巴赫这位前奥委会掌门人还以为只要对中国夸夸夸,就能让中国接下奥运会这个烫手山芋,现在的国民心态早就变了,评论都是“不办”。 办奥运太烧钱,对我们来说加成不大,搞不好还影响经济,08年那届,西方国家是什么嘴脸,奥委会又是哪种高傲的态度,还历历在目呢! 08年北京奥运筹备阶段,一些西方政客公开跳出来,说要抵制这场盛会。他们拿各种莫须有的理由做文章,连奥运圣火传递都被少数人搅得不得安宁。 不少西方媒体也跟着起哄,镜头专门对准工地上的临时设施,刻意放大个别问题,对我们投入的心血和努力视而不见。 国际奥委会当时的态度也很微妙,他们享受着我们提供的超规格服务,却对这些杂音保持沉默,仿佛我们办奥运就得无条件迁就所有声音。 那会儿我们愿意砸钱,是当时国家正处在需要向世界展示实力的阶段,我们想通过一场完美的奥运告诉全世界,中国有能力办好任何大事。那届奥运我们总投入超过400亿美元,鸟巢、水立方这些场馆拔地而起,确实震撼了世界。 现在再看,这笔钱花得值,但没必要再来一次。奥运会早就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从1972年开始,全球所有奥运会的平均预算超支高达156%。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最夸张,最初预算定在200亿美元,最后实际花出去的钱直接飙到510亿。东京奥运会更惨,疫情一来,比赛空场举行,直接亏损就超过200亿美元,成了纯赔本的买卖。 这些真金白银砸进去,最后好处没落多少到主办国手里。国际奥委会拿走了转播权收入的70%,剩下的零头才轮到主办城市分。场馆建设、器材采购还得用他们指定的欧美品牌,我们出钱出人力,最后只是在给别人打工。 而钱花得多还不是最让人膈应的,国际奥委会的规则从来都偏向西方。游泳、田径这些欧美强项,一个大项能拆出十几个小项拿金牌。我们的武术、龙舟这些有特色的项目,申请了好多年都进不了奥运正式比赛。俄罗斯因为政治问题被集体禁赛,我们的冬奥会也被西方政客搞“象征性抵制”,这种双标态度谁看了都不舒服。 国际奥委会没搞懂的,恰恰是中国民众的心态转变。上海曾经做过2036年奥运会的可行性评估,结论写得很明白,成本高、回报慢,没什么战略意义。这份报告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现在网友评论里,“不办”两个字刷屏,大家想得都很清楚。 说白了我们把钱投在民生上,效果立竿见影。2023年国家在全民健身上的投入就超过千亿元。两万多个体育场馆完成新建或改建,社区里的健身器材几乎随处可见。这些设施不用等奥运开幕,老百姓第二天就能用上。 我们更不需要靠奥运证明自己,中国空间站在太空稳定运行,新能源汽车畅销全球,进博会、服贸会一场接一场。国际社会现在想忽略中国都难,根本不用再靠一场体育盛会刷存在感。 巴赫对着中国使劲夸,其实是找错了方向。他以为还是当年那个迫切需要认可的中国,却没看到我们早已变得清醒务实。4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支持再办奥运,大家都觉得,这笔钱投给芯片、新能源这些关键领域,比办奥运有意义得多。不是我们办不起,是我们不想再当冤大头。这种拒绝,背后是一个国家的自信和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