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像防贼似的防奥运会,巴赫这位前奥委会掌门人还以为只要对中国夸夸夸 希望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言语间不乏肯定与期待,但翻看网友评论,“不办”的呼声始终占据主流,国民心态早已不是当年需要靠奥运证明自己的状态,理性看待赛事申办成为共识。 并非我们排斥体育盛会,而是办奥运的投入与实际收益,确实需要好好算一笔账。从往届经验来看,奥运赛事的筹备往往伴随着高额开支,东京奥运会亏损规模不小,蒙特利尔奥运会更是让当地背负了数十年债务,超支似乎成了这类大型赛事的常见问题。 这些资金如果投入到民生领域,比如完善医疗设施、优化教育资源、改善交通条件,能给老百姓带来更直接、更长久的益处。 很多人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倾尽全力呈现了一场精彩盛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风采,但当时部分西方国家的双重标准、奥委会的强势姿态,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 如今的中国,经济体量、国际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不需要再通过一场赛事来证明自身实力,更看重的是资源利用的实际价值。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奥运赛事逐渐掺杂了一些非体育因素,政治操弄、规则双标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也让大家对申办赛事多了一份谨慎。 国际奥委会不妨把目光放得更宽一些,印度等国一直有申办的积极性,完全可以给予更多机会,让不同国家参与到奥运承办中来。 拒绝申办奥运,从来不是否定体育的价值,而是我们更明白,民生福祉才是发展的核心。把钱花在刀刃上,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舒心,才是最实在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