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台湾光复的早,不然就和今天的琉球(日本称冲绳)一样,完全日本化了。 日本冲绳县听着好像是日本本土,其实就是日本强行霸占的殖民地,和后来的日据台湾相差无几。只不过台湾是中国领土能顺利收回,而琉球最多只是中华王朝的藩属国,只能继续被日本霸占。 如今的琉球群岛被包装成碧海蓝天的旅游胜地,却隐藏着尖锐的矛盾。这里仅占日本国土的0.6%,却承载了超过70%的驻日美军基地。普天间基地附近的居民实测噪音超过90分贝,相当于电锯持续在耳边轰鸣。 更触目惊心的是,自1972年至今,美军在琉球的犯罪案件累计超过6000起。这些基地占据琉球18%的土地,当地民众常年生活在安全威胁与压抑中。 琉球曾是以“海上小中华”自居的独立王国。明朝洪武年间,琉球中山国成为中国的藩属,历代国王需由中国皇帝册封。 1609年日本萨摩藩入侵后,琉球陷入“两属”状态——既向日本称臣,又保持与中国的朝贡关系。日本为掩盖控制真相,在清朝册封使到访时甚至紧急收缴日币、撤离武士,编造《条款官话》让琉球人背诵以应付审查。 1879年,日本直接吞并琉球,改设冲绳县,末代国王尚泰被流放东京。 日本为彻底消化琉球,推行了一系列强硬措施。1879年后,琉球语被禁止使用,学生讲方言会被挂上侮辱性“方言牌”罚站。日本将琉球语定义为“日语方言”,通过教育系统灌输“日琉同祖论”,同时限制高等教育以防本土精英崛起。 经济上,琉球被改造为甘蔗种植基地,成为日本的“国内殖民地”。至二战末期,日军强迫27万琉球民众跳崖或作为人肉盾牌,规模仅次于南京大屠杀。 近年来,琉球人的身份认同出现反弹。冲绳大学调查显示,18至35岁年轻人中56%自认“琉球人”而非“日本人”。2023年,琉球王国特展吸引超50万人参观,展出的明朝“中山国王印”引发热议。 独立运动也从街头走向国际:2013年成立的“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学会”研究苏格兰公投案例,并向联合国申请自决权。 2025年,支持独立的“嘉利俱乐部”在地方选举中拿下15席,民调显示18至30岁年轻人支持独立或高度自治的比例达37%,比十年前翻了三倍。 2025年10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首次将冲绳民众定义为“原住民”,要求日本停止歧视。这一表态引爆国际舆论,日本媒体猜测中国可能对琉球主权产生兴趣。 与此同时,冲绳县厅将美日政府告上海牙法庭,指控1971年《返还协定》缺乏联合国认可,依法无效。琉球人手握《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法理依据,强调日本主权应限于四大岛。 尽管独立呼声渐长,琉球面临现实挑战。其经济高度依赖日本本土,旅游业和渔业脆弱,工业基础薄弱。真正的原住民后裔不足8%,多数人虽不认同“日本人”身份,但仅42.6%自称“冲绳人”,独立支持率仍属少数。 如今,年轻人重学琉球语、传唱民谣、恢复祭祀,试图找回被割断的文化基因。然而,就像那霸博物馆里静静陈列的中山国王印,琉球的未来仍在历史与现实的夹击中寻找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