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我们上当了!”2001年,美国一招让我国堆积如山的己内酰胺产品变成废品,中石化的几位资深技术人员正感到绝望之际,一个人的出现改写了结局。 1995年,中石化投入6亿美元引进己内酰胺生产线,这笔资金相当于当时公司全年利润的三分之一。 技术人员看着全新的设备,都对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充满期待——因为当时我国纺织业所需的化纤原料,有一多半都依赖进口,这条生产线本应能改变这一现状。 没人能想到,希望会突然变成绝望,“我们上当了”的挫败感从管理层蔓延到一线员工,领导们承受着巨大压力,开始自我怀疑。 整个己内酰胺产业的发展,就像突然中断的生产流程,6亿美元的投资本应推动产业发展,却突然失去了价值,成了沉重的负担。 所有参与其中的人从专家到工人都陷入了困境,当时中国正准备加入WTO,这种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和对方的技术封锁直接制约了国家相关产业的升级。 就在这个关键节点,被称为“中国催化剂之父”的闵恩泽院士站了出来,闵恩泽是我国催化剂领域的权威专家,当时他已年近八旬,走路都需要拄拐杖,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他还是从南方赶到了北京。 闵恩泽一开口,就打消了大家对他年龄的顾虑,他眼神坚定,语气有力地说:“设备虽然落后了,但我们掌握的技术基础还在!我们自己研发新技术!”这句话瞬间提振了整个团队的士气,在他看来,国家需要的时候能挺身而出,才是最值得骄傲的事。 一场针对新型催化剂的技术攻关就此展开,闵恩泽亲自牵头,组建了一支由老专家和年轻技术人员组成的攻关团队。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避开西方的技术专利壁垒,从零开始研发属于我国自己的镍基催化剂体系。 那段时间,实验室的灯几乎全天亮着,团队做了上百次实验,经历了几十次连续失败,年轻技术人员的信心受到了很大打击。 每当团队士气低落时,闵恩泽总会站出来鼓励大家,这位八旬老人和团队一起不分昼夜地工作,常常深夜还在独自研究资料,双手甚至会因为过度劳累而颤抖。 他的坚持和付出,给了团队极大的精神支撑,让大家更有动力攻克难关,最终,奇迹真的发生了。 团队不仅成功研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己内酰胺生产技术,更意外的是,这项新技术在能耗控制和环保标准上,都超过了当时美国的先进技术。 当第一批合格的己内酰胺产品从生产线上生产出来时,现场所有人都无比激动,之前堆积在仓库里的“废品”,一夜之间变成了畅销的“宝贝”。 中石化的产品不仅成本大幅降低,质量也显著提升,很快就重新占领了市场,看到这一成果,闵恩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说自己这辈子没白活。 这次技术突破的意义远不止救活了中石化的一条生产线,它彻底打破了西方在己内酰胺领域的技术垄断,让中国的己内酰胺产业从跟在别人后面“跟跑”,变成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领跑”,到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己内酰胺生产国之一。 信息来源:北京科协 2022-4-29 《灯塔传承 闵恩泽: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

毕竟你看你们发的
[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