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或许要问,现在查明了有何意义呢? 意义在于,欧洲要借此消除威胁泽连斯基执政的一切因素,可以看做是与美国支持下的密集曝光泽连斯基团伙贪腐丑闻相对抗的措施。美国媒体报道称,德国查明“北溪”破坏行动由时任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指挥。 从“北溪”被炸到乌克兰内部权力斗争,再到美欧之间微妙的态度分歧,这一连串的故事,哪一环都牵动着国际局势的神经。 关键是,这事儿现在突然有了“查明”,那意义在哪?从德国到美国,从泽连斯基到扎卢日内,各方动作背后到底在图什么,这才是值得我们认真琢磨的地方。 先说结论,德国方面的调查结果被美国媒体捅了出来,指向的是乌克兰军方高层。而且不是随便哪个人,是时任总司令扎卢日内。 这个名字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曾是乌克兰国内最有希望挑战泽连斯基权力的人之一。如果说这份调查有什么特别的意义,那就是它不仅牵涉到一个欧洲关键能源设施的被毁。 更是直接插手乌克兰内部的权斗现场。谁在背后推动调查、谁在推动曝光,这些都不是随便就能解释清楚的。 我们先捋一下时间线。2022年9月,“北溪”管道在波罗的海被炸,导致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路线被一刀切断。 当时各种猜测四起,有人说是俄罗斯自导自演,有人说是美国下的黑手,还有人怀疑乌克兰。这些声音你方唱罢我登场,谁都拿不出实锤证据。 而现在德国方面突然查明主谋,点名乌克兰军方高层,还正好是泽连斯基曾经的“对手”,这就显得耐人寻味了。查明这件事的时机,和乌克兰国内最近的政治动向,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泽连斯基在国内的日子其实并不轻松。外部战事胶着,内部贪腐丑闻不断,尤其是今年以来,美国媒体突然密集曝光乌克兰政府内部的腐败问题。 其中不乏点名指出泽连斯基身边核心人物的问题。这种节奏很像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清算”,而且主要来源就是美国的主流媒体。这意味着什么? 简单说,就是泽连斯基本人的政治合法性正面临外部压力。而这个时候,欧洲这边却反其道而行之,把责任推给了他曾经的政敌,这怎么看都像是一场“救火”操作。 欧洲为什么要这么做?最直接的判断就是稳定。无论是德国还是法国,都不希望乌克兰在关键时期出现大规模的权力更替。不管泽连斯基做得怎么样。 只要他还能维持表面稳定,至少不会让局势更乱。而一旦军方高层像扎卢日内这样的人掌权,谁都无法保证他们会不会带来更激进的政策,更难控制的局面。 所以,把“北溪”事件的锅甩给扎卢日内,对欧洲来说其实是一种“风险切割”,一方面回应了公众对破坏事件真相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在政治上帮泽连斯基清除了一个潜在的威胁。 这里面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博弈,就是美欧对乌克兰的政策分歧。美国一直是乌克兰最大的军事援助国,但在舆论上却并不总是护着泽连斯基。 尤其是今年以来频频放出贪腐的消息,很可能是为了给接下来的援助谈判制造压力。而欧洲这边,更关心的是能源安全和地缘稳定。 不愿意看到乌克兰政局因为外部舆论而动荡。所以你看,美国在“打泽连斯基”,欧洲却在“保泽连斯基”,两边看似合作,实则背后各有算盘。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还会问,那扎卢日内真的是幕后主使吗?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重要。就像很多国际事件一样,真相往往并不是公开的重点,重点是谁在什么时候选择揭露什么。 德国调查组之前一直没公开结论,现在突然“查明”,而且刚好是美媒爆料泽连斯基团队丑闻的当口,这种时间差本身就很值得玩味。 更何况,就算扎卢日内真有关系,他早就被泽连斯基撤职,甚至在国内舆论上也被边缘化了,这种时候再把他拎出来,其实已经没什么实际威胁了,但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却是实打实的。 这事儿如果放在历史的镜头下看,也不是没有先例。二战后初期,欧洲各国就经常通过“定罪”某些人来洗白整个政治体系,比如法国处理维希政权的官员。 最典型的就是搞个“审判”来证明现在政府是正义的延续。这回德国查明扎卢日内主导“北溪”事件,说白了也是一种“甩锅外交”,既表明自己不是破坏者。 又顺手帮泽连斯基扫清障碍,算是一箭双雕。当然,这种操作也不是毫无风险。一旦乌克兰内部有人反弹,或者美国继续施压,泽连斯基的执政环境依然不容乐观。 而对于我们来说,理解这些操作的背后逻辑,才能更好看清国际格局的真实动向。表面上看似一桩破坏案,实则牵扯的是大国博弈、权力斗争、话语权争夺。 甚至还有对未来战后秩序的提前布局,绝不是一件孤立的“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