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狠人!”一男子花270元网购3个榴莲,转账成功后被卖家拉黑。一气之下便和女友从广东阳春坐9个多小时火车到广西南宁维权。 南宁江南区水果批发市场的榴莲摊前,任先生捏着刚剥开的金枕榴莲果肉,糖心顺着指缝淌下。 任先生能追回钱款,关键一步是发现了收款方竟是家“八方来财烧烤店”,并通过其他受害者提供的商户地址定位到南宁具体位置。这种私下转账的购物方式本就风险极高,商家拉黑买家后通常难以追责。任先生的“狠”其实是被逼出来的——他发现连同自己在内共有5人被骗,其中两人直接放弃,觉得为两百多块钱不值当折腾。 普通人维权成本之高,让多数人只能吃哑巴亏。对比常规维权渠道,任先生的跨省追击更像是个无奈的特例。通常消费者遇到问题,可以先尝试与商家协商,或向电商平台投诉。如果解决不了,还可以拨打12315热线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后者应在7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实在不行,还能提起诉讼,但这对于小额纠纷来说,成本往往远超纠纷金额本身。任先生的经历恰恰说明,现有机制对普通小额消费者仍不够友好,维权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这件事最值得玩味的是维权结果的“不对等”。任先生最终拿回了270元货款并获得了2000元赔偿,这依据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欺诈行为三倍赔偿的规定(不足500元按500元算)。而烧烤店用水果店名头行骗,属于典型欺诈。但若非任先生如此执着,结果很可能就不了了之。这种依赖个人“狠劲”才能实现的正义,反衬出日常消费环境中常规维权渠道效率的不足。 任先生的成功像个偶然事件,照亮了消费维权的灰色地带。他的行动证明,保留证据(如转账记录、聊天截图)并敢于追究至关重要。倘若消费者都能积极维权,商家欺诈的成本就会大幅提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