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表示中国人不要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这些都是低附加值产业,进入战时,分分钟拉爆产量? 说白了这哥们儿是觉得美国玩的是“高端甩包袱”游戏,把钢铁、机电、军工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产业丢给别人,自己专搞高利润生意,真要是打起仗来,人家分分钟就能激活隐藏产能,咱们中国人压根没资格骄傲自大! 这种说法听着挺唬人,毕竟二战时美国“民主兵工厂”的神话确实深入人心,3年造7155艘航母、平均半小时产出一架战机,那产能确实让人咋舌,但把钢铁、机电这些产业归为“低附加值”,着实有点刷新认知。 且不说中国攻克的0.015毫米特种钢,薄如蝉翼却能承受50万次弯折,之前被日德垄断时每吨能卖到300万元天价,就连美国最先进的福特号航母,都藏着6500个中国芯片和不少中国钢材,要是真没技术含量,美军何苦冒着供应链风险也要用? 军工领域更不用说,现代精确制导弹药集成了推进、导航、传感等多个系统,生产周期比二战武器长3-5年,澳大利亚想实现制导头国产化都要花5-10年,这哪儿是“低附加值”能概括的? 美国去工业化的真相,其实和“嫌弃低端”没太大关系。从上世纪开始,美国就把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外,自己聚焦金融、科技等轻资产领域,制造业占比从1948年的30%一路跌到2023年的8%。 奥巴马时代就喊着制造业回流,喊了十几年却没见多大成效,核心问题出在劳动力和供应链上,美国适龄劳动力不少陷入药物依赖,就算降低用工标准也招不到人,军工厂里甚至流传着“可卡因和止痛药比工具还多”的说法。 更关键的是,供应链早就断了链,现在美国50%-82%的关键矿产依赖进口,70%的稀土加工依赖中国,没有这些基础材料,再先进的军工设计也只是纸上谈兵。 至于“战时分分钟拉爆产量”,现实可能比想象中骨感。俄乌冲突已经暴露了美国的产能短板,155毫米炮弹月产仅4万发,远达不到10万发的需求目标,TNT甚至要依赖波兰、印度进口。 二战时美国能快速转产,是因为当时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汽车厂能直接转型生产炸弹,现在五大军工巨头垄断市场,战术导弹承包商从13家减到3家,供应链高度集中且脆弱,雷神公司的“标准-6”导弹因为电路板供应商限制,年增产仅15%。 就算美国和澳大利亚签了85亿美元的关键矿产协议,想摆脱对华依赖,但澳大利亚的稀土项目大多还在勘探阶段,建设周期要3年,短期内根本补不上缺口。 从数据上看,2025年9月中国粗钢产量7349万吨,而美国仅690万吨,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53.3%,这样的产能差距不是靠“战时动员”就能轻易抹平的。 美国国防工业还面临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从业人员从1985年的300万锐减到2021年的110万,安全许可审批就要115天,就算有订单,没人没产能也只能望洋兴叹。 这篇文章只是个人基于公开数据的解读,美国二战时的工业动员能力确实值得敬畏,但时代变了,工业生产的逻辑早已不是“有钱就能快速扩产”。你觉得美国现在还能重现“民主兵工厂”的辉煌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用户10xxx64
一个技术人才要时间培养,而美囯己经断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