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营政治人在调整论述,开始向郑丽文聚焦,风向变了!一场秋祭,引发党内动荡。民进党开炮在预料之中,蔡正元捅刀,一时让党内同志措手不及,也让郑丽文猝不及防。国民党中央开始反击,强力论述,抢夺叙事权。 国民党在2024年选举后,内部整合压力巨大,新主席郑丽文上任伊始,就选择以温和姿态处理两岸历史议题。她于11月8日出席马场町白色恐怖秋祭追思大会,这是自1991年活动创办以来,国民党首位主席现身此类场合。活动由政治受难人互助会主办,焦点在于50年代受害者追思,但名单中包括吴石,这位1950年被破获的中共间谍将官,立即引发蓝绿两营激烈反弹。郑丽文事先强调祭拜对象不涉及情报人员,意在推动社会和解,却未料到这一步棋会暴露党内深层裂痕。蓝营原本寄望她稳住大局,谁知秋祭一事如导火索,点燃了长久积压的派系不满。民进党迅速跟进批评,指责这是向威权时代低头,借机强化自身转型正义叙事。国民党高层虽早有准备,但党内保守势力反应迅猛,蔡正元连发多篇长文,直指郑丽文此举等于祭拜“准备颠覆国民党政府的英雄”,甚至讽刺党名应改成“中国国民投降党”。这一刀来得突然,让许多中常委和青年干部一时难以招架,党内群组讨论如沸水般热烈。郑丽文本人也面临尴尬,她本想以行动展现包容,却被解读为政治投机。 争议爆发后,国民党中央没有选择沉默,而是迅速启动反击机制。11月9日,党部发布正式声明,明确澄清郑丽文祭拜对象不包括所谓的情治人员,并强调二二八事件与519事件等白色恐怖纪念,与任何单一政治主张无关,这些历史属于全体台湾民众,而非某个政党的专属资源。这一论述直击民进党痛点,指出对方长期借转型正义之名,平反并赔偿政治受难者,却往往忽略这些对象多为普通受害者,而非特定标签化符号。声明还暗批民进党收割历史血泪,用来包装自身议程,实则扭曲事实。郑丽文随后亲自释出视频,逐条回应质疑,强化活动本意是铭记教训、追求和平。 蔡正元作为资深党员,一贯以直言著称,此次连番炮轰,焦点直指郑丽文忽略党史尊严,祭拜吴石等于承认国民党过去镇压的“正当性”被颠覆。蔡正元甚至爆料蓝营金主CK杨私下抱怨,显示事件已波及资金层面支持。国民党不宜一味回避此类声音,否则派系离心会加剧。相反,通过声明和后续论述,党部巧妙地将批评转化为党内讨论契机,避免了更大分裂。民进党开炮在意料中,他们借机重提白色恐怖,强化“威权余孽”标签,试图拉抬自身选情。但蓝营的反击更接地气,强调历史不是工具,而是全民共有,避免了高空抽象辩论,转而用事实数据支撑,如受害者赔偿案例中共产背景的比例。这套逻辑不只防守,还主动出击,质疑对手的双重标准:为何民进党追思平反时,从不回避类似对象?党内青年军如赖以荏、柯志恩和徐巧芯,从最初慌乱转为镇定,纷纷采用统一口径,受访时直指投票支持郑丽文即认可这种澄清。邱议莹的喊话“票投柯志恩就是票投郑丽文”被反戈一击,郭正亮加码讽刺其身边人物问题,回力镖效应明显。蓝营此番调整,体现了务实转向,不再人云亦云,而是基于史实构建共识。 国民党过去败笔在于不敢碰撞敏感议题,总以为跟随民进党步伐就能避险,结果越陷越深。秋祭风波正是一记警钟,党内意见领袖过多,各怀鬼胎,小鸡干部又易被洗脑,缺乏独立思考。这次事件中,赵少康与黄国昌谈蓝白合的举动,更显时机不当,分散了焦点。丁瑀这类新人,入党不足一年就被提名不分区,却公然带记者到党部闹事,要求郑丽文为“我是中国人”言论道歉,甚至扯上普京议题,被詹江村怒斥并威胁开除。这暴露青鸟思想在党内潜伏风险,考纪会主委张雅屏已表态约谈,党内决心不容分裂泛滥。郑丽文上任后,面对选举失利遗留问题,本就需稳固两岸论述,此事虽猝不及防,却让她有机会重塑形象。蓝营风向转向聚焦她,不是盲从,而是认可其温和路线能平衡保守与进步。 国民党在秋祭后的舆论操作,堪称教科书式反转。郭正亮直播效果显著,三小时时长覆盖史料详析,观众互动破万,成功正本清源。谢寒冰节目中翻旧档,直指民进党平反对象多涉共产,却被包装成“台独”叙事,这点一针见血。蓝营青年军共识形成,柯志恩不再闪躲,徐巧芯强力回击,赖以荏也跟进统一观点。丁瑀闹剧虽添乱,却反衬党内主流团结,党部果断回应,维护纪律。赵少康蓝白合话题虽分心,但未动摇大局。郑丽文从中脱颖而出,风向向她倾斜,标志蓝营论述从散乱到集中的转变。这场风波虽源于党内刀子,却以强力声明收尾,国民党抢回主动,历史讨论转为全民议题。长远而言,蓝营需持续精炼论述,避免忧愁畏讥心态,方能引领潮流。

韭菜炒大葱
明显是在唱双簧,等着赖子入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