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群志愿军在撤退时,猛然发现眼前狭隘的山谷中,竟出现了成千上万个美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1-12 18:02:47

1951 年,一群志愿军在撤退时,猛然发现眼前狭隘的山谷中,竟出现了成千上万个美军,师长见状,却产生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5月,朝鲜战场硝烟未散,第五次战役接近尾声,志愿军部队按照命令从战线上有序北撤,东线的志愿军第58师,作为殿后部队,正在迅速向北转移,58师有7000多人,战士们刚经历激烈的战斗,疲惫不堪,弹药不足,补给线也被切断,已经连续多日没有吃过热饭。   当时58师的任务是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确保东线几十万志愿军能够安全脱离战场,然而,当部队快接近华川时,侦察兵传来紧急情报:美军和韩国军队的联合部队已经出现在华川山谷一带,人数足有两万八千多人,还带了270辆坦克和大量重炮,机械化装备齐全,正迅速推进到东线部队的撤退通道上。   华川是东线志愿军撤退的咽喉要道,后方跟着20军、27军等主力部队,还有大量伤员和辎重车,一旦美军突破华川,志愿军后方部队的退路就会被切断,甚至可能被全线包围,师长黄朝天面对突如其来的敌情,摊开地图反复思考,他手里握着上级要求撤退的命令,但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继续按照命令撤退,就等于把后方几十万战友的生死交给敌人。   在形势极度危急的情况下,黄朝天决定放弃撤退任务,转而命令全师死守华川山谷,他清楚地知道,58师兵力不足,装备也远不如敌人,全师7000人,平均每人只有不到30发子弹,火炮更是寥寥无几,与美军强大的火力相比,58师几乎没有胜算,但黄朝天明白,如果能利用好华川的特殊地形,或许能够为东线部队争取到突围时间。   华川地处山谷,两侧是高耸的悬崖,中间是一条狭窄的公路,黄朝天将部队分为三层布防,前沿部队负责吸引敌人火力,主力部队则在制高点控制山谷两侧的高地,火力居高临下,形成交叉封锁,为了进一步增强阻击效果,工兵连奉命炸毁上游水库的闸门,将水流引入山谷,利用地形制造大片泥沼,拖延敌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   5月29日清晨,美军坦克部队果然进入山谷,当他们刚进入谷口时,水库闸门被引爆,滚滚水流从上游倾泻而下,水流迅速将山谷变成一片泥泞,几十辆坦克被困在了泥沼里无法动弹,志愿军反坦克小组抓住机会,用反坦克枪和缴获的火箭筒向敌军发动攻击,部分战士甚至将炸药包绑在竹竿上,冒着敌人的机枪火力贴近坦克引爆,敌人的坦克车队彻底被堵在了山谷中,进退两难。   美军随后调集重炮和空军,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猛烈轰炸,火光和爆炸声在山谷中不断回响,山头的岩石被炸得四处飞散,尽管如此,58师的防线始终没有被突破,白天,志愿军依托地形不断打击敌人;到了晚上,小股突击队则摸黑潜入敌军阵地,袭击指挥所和通信设施,彻底打乱了敌人的部署。   战斗持续到第三天,敌军开始集中兵力对58师的主阵地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前沿阵地的一个连队仅剩十几人,依然咬牙坚守,用地雷和简易炸药继续阻挡敌人的坦克,弹药严重不足时,战士们用滚烫的开水和石头对付敌人,誓死守住阵地,即使伤亡惨重,58师也没有后退一步。   经过整整十三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敌军的攻势被彻底拖住,东线志愿军的主力部队抓住机会,成功从华川以北的防线撤离,几万名战士以及大量物资得以安全转移,避免了被敌军包围的危险。   战斗结束后,58师全师减员严重,从7000余人锐减到800多人,但他们用生命守住了华川山谷,为东线部队的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战后总结中,军事专家认为,黄朝天的决策充分利用了地形和时机,将敌军的机械化优势转化为劣势,水库爆破的时机控制得极其精确,三层布防的战术也展现了志愿军出色的战斗素养。   信息来源:(汤少云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部编——《开国将帅》;《江西省志人物志》;中国知网——深切怀念黄朝天司令员)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