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这位老兄可真行啊,躺地下两千年还不忘给咱们送惊喜——把秦汉时期全本《诗经》

承影简史 2025-11-12 17:48:28

海昏侯这位老兄可真行啊,躺地下两千年还不忘给咱们送惊喜——把秦汉时期全本《诗经》塞进自己墓里陪葬,倒是方便了我们,这简直是老祖宗送来的文化礼物! 你都没法想象这有多让人吃惊,刘贺这老兄往墓里一躺就是两千年,居然真给咱们留下这么个大宝贝。 负责挖墓的领队杨军都说了,墓里一共出土了1200枚跟《诗经》有关的竹简,上面清清楚楚写着“诗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这不就是全本《诗经》的铁证嘛! 要知道以前从来没见过秦汉时期的全本《诗经》,这还是头一回,简直是捅破了历史上的一个大空白。 这些竹简也挺讲究,每根长23厘米,宽不到1厘米,用三道绳子编起来,每根上面能写二十来个字,不光有《诗经》正文,还有当时人对诗句的解释,甚至还有类似“诗序”的文字,一看就是当时正经的读本。 更巧的是,这简上的《诗经》也是305篇,跟咱们现在能看到的《毛诗》篇数一模一样,就是章节比《毛诗》少了66章,但架不住它是实实在在的西汉早中期版本啊。 说起来刘贺能带着全本《诗经》下葬也不奇怪,他的老师王式本来就是教《诗经》的高手,史书里都记着王式天天给刘贺讲《诗经》,还说靠这三百零五篇诗就能劝谏君主,根本不用写专门的谏书。 刘贺去世在汉宣帝那会儿,这《诗经》简的成书时间肯定更早,正好把西汉早期《诗经》的样子给保存下来了。 要知道汉代讲《诗经》有齐、鲁、韩三家,后来全失传了,就剩《毛诗》流传下来,现在有了这西汉版本,就能跟现在的本子对着看,以前哪些地方有差异、哪些是后来变的,一下子就清楚了,这价值简直没法估量。 而且这事儿不是孤证,墓里还挖出了别的儒家典籍,像《论语》《礼记》《春秋》都有,其中还有失传已久的《齐论语》,这就说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典籍确实受重视,刘贺把这些书带进墓里,就是真把它们当宝贝。 更有意思的是,墓里还有份诏书,明确写了刘贺是公元前59年10月6号死的,那会儿南昌正好产香瓜,这跟他遗骸里有没消化的香瓜子能对上,你说这考古多严谨,连这细节都能印证,那《诗经》简的事儿就更没跑了。 现在这些简牍还在修呢,一共挖出来5795枚,修复工作得等到2026年才能完,不过好消息是,博物馆里的专题展厅正在改造,第一批修好的简牍很快就能展出了,到时候咱们说不定能亲眼看看这两千年前的《诗经》长啥样。 想想就激动,刘贺当年下葬的时候,肯定没想到自己带的这些书,两千年后能成咱们研究历史的宝贝,这不就是老祖宗实打实送过来的文化礼物嘛! 以前总说《诗经》是千古经典,但谁也没见过秦汉时期的全本长啥样,好多学者研究一辈子都只能对着后世的传本猜。 现在好了,有了这些竹简,就能直接看到西汉人读的《诗经》是啥模样,章节怎么分、句子怎么写,甚至当时人怎么理解这些诗,都能摸个大概。 这哪儿是方便咱们啊,简直是给中国文化史补了块大拼图。 所以说海昏侯这波是真的“给力”,生前当过皇帝又被贬成侯,一辈子起起落落,没想到死后倒成了文化功臣。 这全本《诗经》能保存下来也算是奇迹,毕竟竹简这东西怕潮怕虫,能在地下待两千年还能认出字来,既是刘贺陪葬时用心了,也是考古保护的功劳。 不管怎么说,这事真的是意义重大,说是老祖宗送来的惊喜,那是一点没夸张! 参考资料: 《南昌日报》:海昏侯墓首次发现泰汉时期全本《诗经》 发布时间:2025-11-11 “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公布十周年:多项“海昏之最”填补空白 2025-11-08 18:52·中国新闻网

0 阅读:224
承影简史

承影简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