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欧盟宣布了 2025年11月11日,欧盟成员国与欧洲议会达成临时协议,宣布将大幅改革共同农业政策,核心是放宽环保要求以减轻农民负担。(财联社) 据今年9月对其的采访,这位种植小麦30年的农户指着田边的环保监测仪表示:“去年为达标种植护土植物,减产20吨小麦;今年购置减排设备支出8000欧元,仅补贴3000欧元。”其遭遇具有普遍性,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欧12%的小农户因环保成本过高倒闭,较2020年增长一倍。 地缘冲突成为压垮农户的关键因素。俄乌冲突前,欧盟每年从乌克兰进口1500万吨玉米,价格较本土低40%。 2024年冲突升级导致黑海航运中断,美国第47任总统特朗普政府借机将玉米出口价上调25%。 叠加欧盟2020年敲定的CAP环保条款于2025年进入严格执行期,双重压力下,法国、德国等国农民抗议从“零星示威”升级为“万辆拖拉机围堵议会”的大规模行动。 此次改革的核心让步具有明确针对性:将农户需保留的环保植物种植面积从10%降至7%;化肥氮排放上限放宽15%;环保设备补贴比例从50%提升至70%。 欧盟农业委员沃伊切霍夫斯基在记者会上表示:“先保障粮食产量,再推进绿色转型。”这一表述背后有明确数据支撑——2024年欧盟粮食自给率从95%降至88%,为1992年CAP首次改革以来的最低值。 回溯CAP三次关键改革可明晰其逻辑:1992年首次改革引入“渔业捕捞限额”,旨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2002年新增“生物多样性保护”条款,源于当时欧盟粮食自给率达110%,具备环保投入能力;2013年强化环保考核,恰逢俄乌关系缓和、粮食进口成本低廉的时期。 军事层面的考量尤为关键。北约2025年《欧洲粮食安全与国防保障报告》明确指出,“若欧盟粮食自给率低于85%,战时军队口粮供应将依赖外部进口,存在供应链风险”。 据北约后勤部门相关信息,当前驻东欧的3万北约部队中,60%的压缩饼干原料来自欧盟本土小麦。 2024年波兰农户因环保成本压力削减种植面积后,北约不得不从加拿大紧急调运2000吨小麦,运输成本较本土采购高出3倍。 法国的立场转变颇具代表性,作为欧盟农业大国,法国此前长期坚持严格环保标准,此次却率先表态支持松绑。 背后逻辑清晰:2025年法国国防预算中,“粮食储备保障”专项基金增加5亿欧元,目标将本土小麦储备从300万吨提升至500万吨。 法国农业部长在内部会议中明确表示:“失去粮食自给能力,国防自主便无从谈起。”这一转变并非妥协,而是基于战略考量的理性选择。 对比1973年石油危机时的应对,更能看出欧盟的进步,当年阿拉伯石油禁运引发连锁反应,欧盟农业因依赖石油化肥大幅减产,各国争相抬高粮价,连北约军队都出现口粮短缺。 而这次改革前,欧盟提前与乌克兰签署“陆路粮食走廊”协议,同时通过CAP补贴引导农户扩大种植,既解燃眉之急,又留后手。 特朗普政府原本计划借欧盟粮食短缺之机扩大对欧农产品出口,曾公开表示“愿意以优惠价格供应1000万吨玉米”。但欧盟改革落地后,德国农业协会随即宣布2026年小麦种植面积将增加8%,预计可填补60%的进口缺口。 这一举措直接打乱了美国的对欧粮食出口计划,美国农业部11月12日紧急下调对欧粮食出口预期,从1200万吨降至800万吨。 改革同样存在潜在隐忧,环保组织测算,氮排放上限放宽后,欧盟农业碳排放每年可能增加1200万吨,相当于新增300万辆汽车的排放量。 对此欧盟已制定应对预案:将原本用于农业环保的10亿欧元补贴,转投至“碳捕捉农机研发”领域,目标2028年推出零排放拖拉机。这种“先保障产能,再推动技术升级”的思路,较硬性坚持环保标准更符合现实需求。 不少人认为农业政策与军事无关,这一认知存在明显偏差,从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令”到二战时期的“粮食配给制”,再到当前的俄乌粮食博弈,历史反复证明:粮食安全是国防安全的重要基石。 欧盟此次CAP改革,表面是为农户减负,实质是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在大国地缘博弈中巩固自身战略主动权。 未来两年,欧盟农业或将呈现“短期扩产、长期升级”的格局。农户借助政策红利扩大种植规模,保障粮食安全;欧盟则集中资金推进绿色农机研发,避免环保进程滞后。 这种“双轨并行”策略,既解决了当前产能缺口问题,又为长远发展预留空间,较单纯倡导“环保优先”或“产量至上”更具可行性。 欧盟此次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启示:任何政策均需立足现实,环保固然重要,但粮食安全与国防安全更为关键。 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懂得权衡取舍、坚守核心利益,是关键的战略智慧。让·皮埃尔们的麦田里,不仅种植着小麦,更承载着欧盟的战略底气。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欧盟农业补贴改革放宽环保要求 以减轻农民负担 财联社2025-11-11 20:19
